近日,山東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系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服務隊采用“集中實踐+分散行動”形式,通過探訪革命遺址、參觀抗戰紀念館、采訪親歷者和開展基層調研等方式,用數字化技術留存珍貴音像資料,將革命精神轉化為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動能。
活動中,服務隊員們實地參觀了高密青紗橋畔、公婆廟村、紅高粱抗戰館等地,并采訪了部分抗戰親歷者。與此同時,為摸清紅色基因傳承現狀與鄉村發展需求,隊員們設計了調查問卷,在孫家口、公婆廟等村走訪80余戶村民,收集到“希望建立青少年紅色教育基地”“開發紅色研學路線”等20余條有效建議。
依托專業優勢,服務隊將紅色資源數字化保護作為實踐重點。在青紗橋遺址,隊員通過延時攝影記錄朝暮光影中的橋體變化,運用視頻剪輯技術制作《青紗橋記憶》微紀錄片;在紅高粱抗戰館和影視城周邊,用無人機航拍串聯起戰地遺址與美麗鄉村新貌,剪輯成《從抗爭到振興》宣傳素材;整理采訪錄音時,運用語音轉寫技術建立“抗戰口述史數據庫”,目前已完成5小時素材的歸檔。
“我們不僅要留存資料,更要讓紅色精神活起來。”服務隊帶隊老師表示,隊員們正制作“微紀錄片”,計劃協助當地打造 “線上視頻集+線下研學線”,讓紅高粱精神融入鄉村文旅。同時,將聯系社區開設“科技紅色課堂”,用生動案例講解抗戰歷史,讓紅色基因浸潤童心。
“80 年過去,先輩守護的土地已長滿希望。我們要用鏡頭記錄歷史,用技能服務鄉村,就是要讓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讓青春在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中綻放絢麗光彩。”服務隊隊長在總結會上說道。
通訊員 李鳴曉 許普淏 李長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