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引導青年學生深入基層、服務鄉村振興的號召,近日,由智能制造與控制技術學院師生組成的實踐隊,以“夢筑石屋·富興黔寨” 為主題,精心組織開展2025 年暑期 “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于8.14日至8.20日遠赴地處黔中腹地、兼具民族文化特色與鄉村發展潛力的貴州鎮山村,正式開啟為期七日的基層服務與實踐探索之旅。實踐隊全體成員力求在這片充滿鄉土氣息的土地上,以實際行動踐行青年擔當,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服務與調研并行的方式,為當地發展提供青春助力,同時引導隊員在基層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提升綜合素養,切實將青春力量融入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
精準對接,錨定實踐方向
實踐隊抵達鎮山村的首日,便馬不停蹄前往村委會與村書記開展深度對接。座談會上,村書記詳細介紹了鎮山村的歷史沿革、產業布局、民生現狀及發展規劃,從布依族傳統村落的保護難題,到特色農產品的產銷瓶頸,再到鄉村教育資源的補充需求,逐一細致講解。隊員們認真聆聽、及時記錄,圍繞實踐目標與村書記深入交流,結合專業優勢初步明確了后續活動的重點方向,為此次 “三下鄉” 實踐活動筑牢了精準服務的基礎。
探尋文脈,感受民族底蘊確
為近距離感受鎮山村布依族文化的厚重底蘊,實踐隊首先走進當地布依族博物館。館內展陳分區清晰,從古老的犁、耙等農耕農具,到繡有精美花紋的布依族傳統服飾,再到手工制作的蠟染布、銀飾等器物,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布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智慧。墻上懸掛的老照片更是生動,記錄了鎮山村從傳統村落到逐步發展的變遷歷程。隊員們放慢腳步,仔細觀察每件展品的細節,不時駐足討論 —— 從紡車的木質結構到蠟染染料的天然原料,從布依族 “三月三” 節日的習俗畫面到民族語言的文字記載,全方位沉浸式觸摸鄉村的文化根脈,直觀體會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參觀結束后,實踐隊專門采訪了博物館負責人。負責人從事布依族文化保護工作已有十余年,談及博物館的籌建歷程,他感慨道:“這些展品大多是村民自愿捐贈的,有的是祖輩傳下來的老物件,每一件都藏著村里人的回憶。” 面對隊員們提出的 “文化傳承面臨的挑戰”,負責人坦誠分享:“年輕人外出務工多,愿意系統學習傳統技藝的人少,加上部分老藝人年事已高,有些技藝面臨失傳風險。” 同時,他也介紹了當前的保護舉措,如開設非遺體驗課、與學校合作開展文化教學等。隊員們認真記錄采訪內容,圍繞 “如何吸引青年參與傳承” 與負責人深入探討,在交流中不僅加深了對布依族文化傳承現狀的理解,更堅定了助力文化保護的決心。
巧手體驗,傳承非遺技藝
在非遺文化體驗環節,實踐隊隊員們親手參與蠟染制作,并走進當地刺繡藝人的家中拜訪學習。在蠟染工坊,非遺傳承人耐心示范蠟刀的使用技巧、圖案的繪制方法,隊員們圍坐一旁,拿起蠟刀蘸取蜂蠟,在白布上小心翼翼地勾勒出花朵、蝴蝶等圖案,隨后將布放入染料中浸泡,感受傳統技藝的奇妙過程。
走訪民間博物館
實踐隊最后一站來到李老漢博物館,這是由當地村民李老漢個人籌建的民間博物館,館內收藏了他數十年間收集的各類老物件,涵蓋農具、家電、生活用品、文獻資料等,滿滿一屋的 “舊時光”,承載著鎮山村的鄉村記憶。李老漢之子李張章杰熱情地為隊員們講解每件藏品的來歷,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著鮮活的鄉村故事。隊員們一邊傾聽,一邊與李師傅交流,在老物件與故事中,更真切地理解了鎮山村的發展變遷,感受到普通村民對鄉村歷史的珍視與熱愛。
在鎮山村的這段實踐時光,從與村委會精準對接明確方向,到沉浸式探尋布依族文化、親手體驗非遺技藝,再到傾聽民間博物館里的鄉村故事,每一項活動都讓隊員們對鄉村振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民族文化有了更濃厚的認同。未來,實踐隊將帶著此次實踐的收獲與感悟,持續關注鎮山村的發展,積極傳播民族文化,以青春之力為鄉村振興與文化保護貢獻更多力量,讓這段難忘的鎮山記憶,成為激勵大家不斷前行的動力。
圖文來源丨“夢筑石屋·富興黔寨”西安明德理工學院赴貴州貴陽開展暑期社會實踐隊
圖文編輯丨張儒佳 袁華美
審核丨康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