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始于1925年在上海創建的光華大學,近百年來歷經江流潮涌的時代變遷,始終與國家民族共命運,始終與時代發展同進步,培育了“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的大學精神,鑄就了“興學報國、民族擔當”的歷史豐碑。
在西財百年校慶即將到來之際,西南財經大學組招教師及學生團隊開展重走校史路社會實踐。“重走校史路實踐隊”赴上海、重慶、四川、貴州等地探訪學校不同時期的發展足跡,以實地考察、人物訪談、座談會等形式,積極挖掘校史資源,深入了解學校在重大歷史時刻團結奮斗、搶抓機遇、創新發展的歷史畫卷,重溫西財與國家民族共命運、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的精彩故事,探尋中國高等財經教育的歷史變遷樣本。
尋根溯源重溫建校百年征程
西南財經大學始于1925年在上海創建的光華大學。1938年,因抗戰內遷建立光華大學成都分部。1952-1953年,先后匯聚西南地區17所院校的財經系科組建成四川財經學院,是建國之初全國高等院校分區布局的四所財經高校之一。1985年更名為西南財經大學,1997年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0年以獨立建制劃轉教育部管理,2011年成為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2017年成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7-8月,“重走校史路”社會實踐團隊歷時14天,行程4000多公里,在實踐中探訪歷史現場,用腳步重溫辦校的百年征程。
實踐隊冒雨在位于上海的圣約翰大學舊址建筑群調研,重溫光華大學師生的愛國行動足跡
實踐隊前往華東師范大學校史館挖掘光華大學史料
在上海,實踐隊跟隨史料指引,逐個探訪光華大學不同時期的辦學舊址,通過參觀校舍遺址、查閱歷史檔案、聆聽校史微課、錄制微黨課等方式,重溫近百年前光華大學在上海的辦學足跡。從上海蘇州河河畔的圣約翰大學歷史建筑群到霞飛路(現淮海中路)、大西路、漢口路,實踐隊沿著當年愛國師生的足跡,實地感知光華大學辦學歷史。在一棟棟歷經百年風華洗禮的老建筑旁,實踐隊師生重溫歷史,探尋舊址,調查舊址建筑留存狀況,更深刻地理解學校的辦學歷史和精神傳承。
實踐隊赴貴州大學校史館調研,厘清校史沿革脈絡。在50年代的院系調整中,貴州大學部分系科并入四川財經學院(即西南財大前身)
在重慶、貴陽、綿陽、成都,實踐隊重點對院系調整中的系科舊址進行實地走訪調研。從歷史上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學、川北大學舊址,到求精商學院、相輝文法學院辦學遺跡,實踐隊在行走中感知歷史變遷,在調研中梳理校史脈絡,在實踐中感悟西財歷史厚重。
在成都,實踐隊重走光華大學成都分部的辦學足跡,探訪從光華到西財的歷史變遷,重溫西財與國家民族共命運、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的精彩故事。在光華大學成都分部舊址(現西南財大光華校區),實踐隊圍繞光華鐵樹追尋光華歷史。光華鐵樹栽種于1939年,承載著“抗戰必勝,教育必興”的信念。至今,這棵鐵樹仍屹立在光華園中,默默見證學校數十年的變遷發展。在西南財大柳林校區校史館,實踐隊參觀展覽、研究史料,對學校艱苦創業、勵精圖強、乘勢發展的歷史進行深入學習。
追憶校史厚植愛國愛校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講到:“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西南財大的百年校史中承載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和教育辦學經驗,蘊藏著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厚重的的紅色基因。從上海到重慶,從綿陽到貴陽,實踐隊在躬耕行走中追憶校史,同時也在歷史調研中涵養愛國情懷。
實踐隊師生在光華大學現存遺址(現東華大學校園內)調研
回眸往事,從1925年上海締造基業,到1938年抗戰烽火中內遷入川,光華大學經歷了火與血的洗禮。“光華大學為了追求教育自主而獨立建校,雖經戰亂流徙依然秉持教育報國的信念。”在光華大學舊址前,實踐隊精心錄制微黨課,并用鏡頭記錄光華大學遺址的今日風貌。不少隊員感慨:這一路,仿佛看到了先輩們為了祖國而振臂奮起的模樣,他們的赤膽忠心讓吾輩青年為之動容。作為新時代青年,理應傳承先輩的紅色革命精神,為祖國建設貢獻最大力量。
實踐隊前往重慶紅巖村參觀學習
烈士精神不朽,英雄榜樣長存。本次實踐地之一、西南人民革命大學的辦學舊址,歷史上曾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辦公地。烈日炎炎下,實踐隊徒步前往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參觀學習。隊員們向烈士浮雕獻花,表達尊敬與緬懷,也對西南人民革命大學所蘊含的紅色歷史進行深入學習和挖掘。
在川北大學舊址,一面圖文并茂的校史墻引起實踐隊師生的濃厚興趣。這里不僅是部分東部高校在抗戰時期辦學的大后方,更是綿陽市三臺縣第一個黨組織誕生地。跟隨講解員的解說,實踐隊深入學習抗戰烽火中的高等教育歷史,在歷史學習中汲取擔當青春使命的力量。
實踐隊走訪川北大學舊址,參觀三臺縣第一個黨組織誕生地,挖掘紅色校史資源
實踐隊不斷對此次調研中發現的愛國榮校史料進行梳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白色恐怖的烏云籠罩中國,光華大學學子李林光不顧危險沖上前線,23歲便英勇就義;1935年“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爆發,光華大學教授劉湛恩指導學生團體創辦刊物《角聲》,號召學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9年6月,光華大學學子曹立中在獄中經受了殘酷折磨后寫下“為了革命,縱然肝腦涂地也心甘情愿”的丹心誓言……無數先輩前赴后繼、嘔心瀝血,為救中國于危難而獻身。聽著他們的故事,實踐隊員們深深感受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對新時代青年責任與擔當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撫今追昔汲取教育強國建設奮進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高等教育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高校要帶頭深刻領悟、統籌把握這一重大戰略的根本保證、根本任務、根本目標、重要使命、基本路徑、核心功能,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作出積極貢獻。
西南財經大學從1925年的光華大學一步步走來,經歷了戰火紛飛、調整重組,也經歷了祖國飛速發展的經濟騰飛。如今的西南財大,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正全面推進“新財經”戰略升級,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教育西財篇章。
實踐隊在西南財大校史館參觀學習,深刻感知學校發展歷史
回望重走百年校史路調研行程,實踐隊以腳步重溫西南財經大學近百年來波瀾壯闊的發展變遷史,通過走訪、參觀、座談、交流等途徑觸摸校史中薪火傳承的紅色血脈,在實踐中汲取教育強國建設奮進力量。
在西南財大百年校慶即將到來的重要時刻,實踐隊以實際行動回望、思考和探究校史,在撫今追昔中感悟、總結并守護西財的精神和文化,從中汲取走向未來的力量。“西南財大的發展歷程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教育強國建設史的精彩一頁和生動縮影,映照著我們攜手走過的興學報國之路、團結奮進之路、追求卓越之路。重溫辦學校史有利于我們更加深刻認識教育發展規律,更好服務教育強國建設。”實踐隊員們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