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安瀾啟明,星火永賡”實踐團隊于“愛心暑托班”的活力課堂開展“安全教育進校園”主題班會。通過情景模擬、互動問答等形式,聚焦防溺水、消防、交通等七大安全領域,為學生織密暑期安全防護網。(通訊員:佘小雨)
防溺水教育:嚴守“六不準”
團隊成員以近期溺水事故案例為切入點,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我國每年約5.7萬人溺亡,未成年人占比56%,其中野泳導致事故占83%,成員與小朋友強調“游泳六不準”:不私自下水、不到無救援水域、不擅自結伴游泳等,并演示溺水自救技巧,要求學生必須在家長陪同下方可前往正規泳場。
消防安全:撲救與逃生并重
通過模擬火災場景,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小火撲救、大火逃生”原則:用水、濕棉被撲滅初期火情;電器起火立即斷電;火勢失控時捂住口鼻彎腰逃生,牢記“不貪財物、速撥119”。
▲圖為小朋友進行著火情景模擬
交通安全:向危險行為說“不”
成員結合我國日均280人死于交通事故的觸目數據,重點批判騎行追逐、走路分心等行為,強化“紅燈停、騎行靠右、12歲以下禁騎車上路”等規則,呼吁學生拒絕乘坐非法車輛。
圖為團隊成員給小朋友講解交通安全
飲食安全:把好入口關
學生現場演練“一聞二看三品”食品鑒別法,團隊成員強調“三不原則”:不買三無產品、不吃生冷腐敗食物、不盲目信廣告。同時養成飯前洗手、拒絕暴飲暴食等習慣。
居家安全:多維防護網絡
團隊成員指導構建用電、網絡、防侵擾“多維防護網”:用電安全:濕手不觸電器、規范使用插排、人走斷電、老舊電器及時換。網絡安全:陌生鏈接不點、個人信息不泄、遭遇網絡暴力立即告知家長、注意防沉迷。人身安全:團隊成員教授應對陌生人敲門堅持“三確認”(身份、預約、證件),夜間回家防尾隨、提倡結伴而行,遇險及時報警求助。
▲圖為團隊成員對小朋友進行提問
防中暑教育:分級處置保命
通過講解識別癥狀,分級科學處置保命:先兆中暑(頭暈、口渴、乏力)→立即移至陰涼通風處,補水休息。輕度中暑(面色潮紅、嘔吐、發熱)→迅速降溫(濕敷、扇風),服用人丹/十滴水,補充含鹽飲料。重度中暑(高熱、昏迷、抽搐)→團隊成員強調必須緊急送醫,同時持續物理降溫,保持呼吸道通暢。
防雨防雷:自然風險巧應對
團隊成員傳授“雙防口訣”巧避自然風險:防雨:穿絕緣膠鞋,避開積水坑洞、旋渦及大樹、廣告牌等危險物,嚴防觸電。防雷:室內關門窗、遠離金屬管線,不淋浴、不用座機;室外遠離高地、水域,團隊成員特別演示遇雷暴立即采用“蹲身并腳”(雙腳并攏下蹲,低頭抱膝)姿勢減小跨步電壓傷害,并提醒勿用手機。
地震安全:
團隊成員強調地震瞬間“伏地、掩護、抓牢”黃金法則:室內立即蹲下,躲于堅固家具旁或承重墻墻角,護住頭頸;遠離玻璃窗、吊燈、高大家具。室外迅速遠離建筑物、電線桿、廣告牌,跑向開闊地。團隊成員提醒震后警惕余震,有序撤離到指定安全區域;被困時保存體力,敲擊管道發出求救信號,勿點燃明火。
▲圖為小朋友進行地震模擬演練
安全無小事,警鐘須長鳴。 成都理工大學“安瀾啟明,星火永賡”實踐團隊,于“愛心暑托班”的活力課堂中精心呈現了這場“安全教育進校園”主題班會。我們不僅以鮮活的形式喚醒孩子們對潛在風險的敬畏之心,更致力于揭示安全教育的核心真諦——讓“知危險、會避險”內化為孩子們的本能反應。當團隊成員看到孩子們在互動中認真探討安全準則,在模擬演練中學習自救互救技能,我們深知,安全意識的種子已在這盛夏的課堂里悄然播撒。守護孩子的平安成長,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同心同力、攜手共筑。愿這份由“安瀾啟明”團隊傳遞的安全火種,能持續照亮孩子們前行的道路,助力他們度過一個平安、健康、快樂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