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鄉“穿梭歷史長廊,賦能文化新生——滁州學院赴南京博物院沉浸式實踐
7月1日至7日,滁州學院“赴南京博物院沉浸式實踐小分隊”走進這座承載千年文明的文化寶庫,通過場景化學習、跨界對話、創意體驗等多元形式,深度挖掘歷史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探索傳統文化“破圈”傳播的創新路徑。
解碼文明基因,感悟歷史厚重
實踐隊員以“時空旅人”的視角開啟探索之旅。在民國館,老火車站、茶館、郵局等實景復原場景,重現了南京近現代社會的市井百態;特展館中,“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等國寶級文物,以數字化光影技術立體呈現,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團隊還通過AR導覽設備,解鎖文物背后的隱藏故事,在虛實交融的體驗中,觸摸中華文明的脈絡。
對話文博一線,探尋守護密碼
在文物保護實驗室,團隊與文物修復、數字化保護等領域的專業人員展開座談。文物修復人員展示了陶器拼接、壁畫揭取等實操流程,分享了如何通過“最小干預”原則讓破損文物重煥生機;數字化團隊則演示了3D建模、虛擬修復等技術,介紹了博物院“數字孿生”工程如何為文物建立“云端檔案”。專業人員強調:“現代科技不僅是保護手段,更是讓文物‘開口說話’的橋梁。”這場對話,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科技賦能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對話青年力量,碰撞創新火花
團隊走進南京博物院“青創空間”,與在此實習的高校學子、青年策展人展開交流。在“文物表情包設計”“AR互動展陳方案”等案例分享中,隊員們了解到年輕一代如何將二次元、游戲化等元素融入文博傳播。在“文物盲盒”工作坊,隊員親手參與文創產品的設計與制作,嘗試將漢代瓦當紋樣與現代潮玩結合。一位隊員感慨:“傳統文化不是束之高閣的展品,而是可以與當代生活共振的創意源泉。”
鏈接社區文化,踐行服務使命
實踐最后,團隊聯合博物院社教部門,在周邊社區開展“流動博物館”活動。隊員們化身“文化宣講員”,通過趣味知識問答、戲曲臉譜繪制等互動環節,向居民普及文物知識。一位參與活動的小學生興奮地說:“原來博物館里的東西這么有趣!”此次活動不僅拉近了民眾與文化遺產的距離,也讓隊員們體會到文化服務社會的實踐價值。
此次實踐活動,滁州學院學子以“學習者”“探索者”“傳播者”的多重身份,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深刻理解了文化傳承的時代使命。未來,他們將繼續以青春之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