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治醫學院黨委學工部“青衿潤苗”愛心醫療隊奔赴長治市殘疾兒童康復教育中心,開展了為期6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支由醫學生組成的青春隊伍,以專業為筆、以愛心為墨,在醫教融合的實踐中為殘疾兒童鋪就溫暖成長路,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五年深耕:基地共建架起醫教融合連心橋

“今年是我們在這里開展實踐的第五個年頭,從零星服務到體系化幫扶,我們一直在探索更專業的守護模式。”長治醫學院黨委學工部負責人介紹。7月1日,該醫療隊與長治市殘疾兒童康復教育中心正式共建勞動實踐基地,標志著“高校學科資源+基層康復需求”的聯動幫扶機制邁入新階段。
據了解,該基地將整合雙方專業力量,打造涵蓋評估、干預、隨訪的標準化服務流程。“這不是簡單的掛牌,而是要讓高校專業優勢真正扎根基層康復一線。”康復教育中心負責人表示,五年間,長醫學子的陪伴從課堂輔助延伸到康復評估,從單次活動升級為長效服務,基地的建立將讓這份守護更具持續性。
專業護航:多維服務點亮特殊兒童成長路

在康復教育中心的課堂里,醫學生們的身影無處不在。三層孤獨癥、腦癱及智力障礙兒童課堂上,隊員們靜坐在孩子身旁,用溫和的眼神鼓勵互動,課間化身“大朋友”陪孩子們游戲;五層聽障兒童課堂內,他們緊跟教師節奏,用精準手勢、清晰口型輔助知識傳遞,活動時細致防范意外,將專業關懷融入每一個瞬間。
“情緒像小瓶子,開心是粉色,生氣是藍色,我們要學會和它們做朋友。”7月2日,隊員們編排的心理情景劇《魔法情緒瓶》溫情上演。通過戲劇療法,孩子們在歡笑中學習認知情緒,這正是醫療隊踐行《健康中國2030》兒童心理健康行動要求的生動實踐。
7月3日,“心躍童行,愛暖時光”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熱鬧開展。隊員們依據《殘疾兒童康復服務規范》設計游戲化干預方案,讓孩子們在互動中建立情感聯結。同日,學校心理咨詢師還為2位殘障兒童家長開展一對一疏導,針對康復焦慮提供專業干預方案,構建起“孩子+家長”的全周期支持網。
公益發聲:文藝匯演凝聚助殘社會力量
7月4日下午,康復教育中心內歌聲悠揚、掌聲陣陣。“2025年暑期‘三下鄉’成果匯報展暨文藝匯演”上,隊員們的歌舞、戲劇表演為孩子們送上歡樂盛宴。聽障兒童用手語比劃著“好看”,孤獨癥孩子跟著節奏輕輕搖晃身體,童真的笑容溫暖了整個會場。
次日,醫療隊走進城隍廟、八一廣場開展愛心路演。精彩的節目吸引200余位市民駐足,互動環節中,不少市民咨詢助殘政策、留下愛心寄語。“原來這些孩子需要這么多關愛,我們以后也要多參與。”一位市民的感慨道出了活動的意義——讓更多人看見特殊兒童的需求,凝聚社會助殘合力。
青春感悟:雙向奔赴的溫暖與成長

“一個簡單的拍手動作,有的孩子要重復幾十遍才能完成。”康復治療學2402班王毓淵在協助自閉癥兒童認知訓練時深有感觸。從最初的無回應到孩子主動觸碰卡片,她用模仿動物聲音、玩游戲的方式打開溝通之門,“看到他們的笑容,所有疲憊都成了幸福感。”
該校精神醫學2402班徐啟嫻在成果匯演后感慨:“我們排練的每一個動作、每句臺詞,都是想把溫暖攢成禮物。但其實是孩子們教會我們,快樂本就簡單純粹。”口腔醫學2303班李文博則在基地掛牌儀式中體會到責任的重量:“從怯生到主動牽手,這些瞬間讓我明白,短暫的陪伴也能成為照亮他們世界的光。”
夕陽下的康復教育中心,聽障兒童用手語比出“謝謝”,孤獨癥患兒主動牽起隊員的手。這些溫暖瞬間,正是長醫學子踐行“向下扎根,向上生長”誓言的生動注腳。
據悉,未來長治醫學院將依托勞動實踐基地深化醫教融合,持續優化專業服務模式。這群青年醫學生將帶著實踐中的收獲與感悟,以青春之力為殘疾兒童鋪就更具人文關懷的成長之路,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征程中書寫新時代青年的擔當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