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扎根鄉土 研學感知振興——材料工程學院“三下鄉”團隊赴寶雞槐北村探尋鄉村發展密碼
為深入學習鄉村振興戰略實踐成果,近距離感知基層治理活力,7月15日,材料工程學院“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樊曉瑩和李思敏兩位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寶雞市陳村鎮槐北村,開展了一場沉浸式研學活動。通過專訪駐村第一書記張亞強,實地走訪調研,在鄉土間觸摸鄉村發展脈搏,在交流中汲取基層治理智慧。
“鄉村要振興,環境是底色,產業是支撐。”抵達槐北村后,駐村第一書記張亞強、副書記王智、助理齊雅楠一同接待了團隊,帶隊老師組織團隊成員們圍繞鄉村發展核心議題開展深入交流,引導同學們聚焦環境治理、產業發展等關鍵問題提問。交流時,駐村第一書記詳細講解鄉村發展情況,副書記和助理在旁陪同,不時補充具體案例,三人從政策落地到村民反饋層層遞進地解讀,配合默契,讓同學們聽得格外入神。談及村民關切的農村環境治理以及資金保障問題,書記耐心解答:“環境治理既要靠國家支持,更要主動謀劃長效機制,我們建立了‘政府主導+集體自籌’的雙渠道資金機制——一方面積極爭取上級政府專項撥款,保障基礎設施升級;另一方面從村集體年度分紅中提取部分資金,用于日常環境維護,讓村民切實感受到:集體發展人人受益,環境治理人人有責。”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引擎,槐北村的傳統養殖業發展故事讓團隊成員印象深刻。書記介紹道,村里以養豬為主導產業,年出欄生豬近4萬頭,更難能可貴的是形成了“養殖—循環—增值”的生態產業鏈:豬糞經發酵等專業處理轉化為有機肥料,反哺農田提升土壤肥力;養殖廢水經沉淀池、生物降解等技術處理變為液體肥料,助力農作物綠色生長;就連村民眼中的“廢料”也煥發了新價值: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秸稈經晾曬、粉碎后加工成豬飼料,實現“變廢為寶”;田間地頭的落葉、樹枝則被制成生物質顆粒燃料,既解決了焚燒污染問題,又為村民提供了清潔能源。“每一個環節都算生態賬、經濟賬,產業才能走得遠。”書記的話讓同學們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更鮮活的理解。
調研中,團隊注意到村內道路整潔、垃圾分類投放點有序分布,很難想象這里曾因為村民生活習慣尚未完全轉變,面臨過垃圾治理的挑戰。“農村垃圾治理,硬件是基礎,思想是根本。”書記坦言,起初村民對垃圾分類、定點投放的習慣難以適應,村“兩委”便通過常態化思想引導與實踐示范相結合的方式,持續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黨員志愿者帶頭示范垃圾分類,村干部入戶宣傳環保理念,村廣播循環普及環保知識。如今,“垃圾不落地,槐北更美麗”已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
研學途中,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穿行在整潔的村落間,看到有機肥滋養的農田郁郁蔥蔥,家家戶戶墻上的壁畫鮮活明亮,畫里有青春奮斗的身影、有鄉村發展的新機遇,既帶著鄉土溫情又緊跟時代潮流,藏著村里想留住年輕人、讓家鄉成為青春舞臺的細膩心思。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眉眼間滿是對日子的滿足,同學們深刻感受到槐北村在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中走出的特色之路,更深切體會到:“原來鄉村振興的鮮活模樣,就體現在每一筆治理資金的分毫算計里,蘊含在每一個產業環節的環環相扣里,凝結在基層干部日復一日的點滴付出里。”
此次槐北村研學之行,在樊曉瑩和李思敏兩位老師的一路陪伴與引導下,材料工程學院“三下鄉”團隊成員在實踐中讀懂了鄉村振興的“基層答卷”。同學們紛紛表示,將把研學所得轉化為青春動力,帶著對鄉土的熱愛與思考,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持續關注鄉村發展,用專業知識與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來源: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材料工程學院“秦創原—賦能成長”三下鄉實踐團隊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