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新”欣“鄉”榮社會實踐團到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北社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入田間地頭,圍繞產業發展、人才培養、文化建設、生態保護和組織建設等方面展開深入調研,助力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北社村持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青春智慧和實踐力量。
走村入戶辦實事,傾聽民聲謀發展
實踐團成員們與北社村兩委開展以“黨建引領鄉村共富”為核心的座談會,雙方圍繞非遺文化、一村一品等議題展開深度研討,針對實踐團成員們專業所長,提出“文化+”實踐方案,助力村集體產業拓寬線上銷路。接著,在當地村委成員的帶領下,實踐團成員們挨家挨戶與村民面對面聊家常、談變化、說發展、述亮點,詳細了解他們在衣食住行、生產以及文化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認真傾聽需求,詳實記錄問題,用方言土話講透“大道理”,讓黨的政策深入田間地頭。

圖為實踐團成員走訪老村書記。張斯文攝
同時,實踐團成員開展實地調研活動,深入當地文化館和琪炒制作基地,參觀“農作文化、狀元文化、非遺文化”三大主題展區,參與古法炒制全過程,近距離感知鄉村發展的文化根基和發展魅力,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堅定了為鄉村振興奮斗的決心和目標。
融文興業繪新篇,凝魂聚力促振興
以文化人,以文興業,以文惠民。結合北社村實際情況,實踐團成員們以“語言筑基+文化賦能+實踐增效”為核心,用吟誦、做手工等寓教于樂的方式,運用手工話筒講述理想等富有成效的教學環節,為當地孩子們開展“讀—說—做”一體化推廣路徑,助力當地培育出一批“會表達、懂文化、能實踐”的鄉村“小人才”。課堂之外,實踐團成員們采用“小手拉大手”“點對點”模式,通過捐贈圖書,打造鄉村圖書角,通過書信的方式,開展長效“結對子”活動,讓人才振興的根基在教育土壤中不斷向下扎根生長。同時,實踐團成員們充分借鑒“建設健康鄉村”的寶貴經驗,圍繞“健康+”概念,開展“板凳課堂”“方言快板”,將健康知識融入家常對話,把健康宣講送到“家門口”,讓科普活動接地氣,讓老年人聽得懂、用得上、學得會。實踐團成員們立足基層實際,讓健康科普扎根田間地頭,以專業力量賦能鄉村振興。除此之外,實踐團成員們以專業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讓文化服務觸達民心深處,走進老年人家里“嘮”家常,走進老年入心里,對于高齡、獨居、空巢、等特殊困難老人拍照片、送相框。“來,爺爺奶奶,看鏡頭,笑一笑!”在拍攝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們蹲下來為老人調整姿勢,選擇合適的位置為讓鏡頭更具“鄉土溫度”。這不僅是是對鄉村文化根脈的守護,更是讓鄉村振興在人文關懷中走深走實。
數字賦能創融合,創新驅動譜新章
實踐團成員們利用學科優勢積極探索“直播營銷+視頻宣傳”的創新模式,助力當地文創產品、特色產品的推廣與銷售,將文化故事融入直播講解,真正實現“流量”變“銷量”,讓村民親眼見證了“小屏幕”對接“大市場”的力量,助力當地數字經濟發展。
同時,實踐團成員們使用“AI+文創”的設計,通過數字化技術,打造文創產品、動態數字素材,為鄉村產業規劃新營銷路徑,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助力當地以數字經濟新模式激活鄉村文創產業潛力,讓“數據”與“創意”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在北社村的振興實踐中,實踐團成員們用青年力量挖掘鄉村價值,鄉村遠不止產出糧食,其獨特生態環境與民俗文化蘊含無限潛力,彰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深遠意義。通過本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們在調研實踐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讓青春力量為鄉村發展增動能增效益,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增信心增動能。(通訊員徐靜涵 夏辰均 劉力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