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大學實踐隊探訪全省首個5G+智慧鹽堿農業園區探尋鹽堿地上的“智慧密碼”
7月6日,福建農林大學農學院赴泉州市惠安縣走馬埭村紅耀薯鄉走馬埭實踐隊,來到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輞川鎮下江村的家興農場進行參觀學習。這個農場是福建省惠安家興農場全省首個5G+智慧鹽堿農業園區,藏著不少鹽堿地“變身”的奧秘。
場負責人鄭培忠與實踐隊員見面介紹農場基本情況 黃鴻文攝
家興農場于2013年成立,農場主鄭培忠陸續流轉了270畝的鹽堿地。在發展初期,農場嘗試種植蠶豆、水稻等作物,但效益并不理想。不過,農場沒有就此放棄,在省農科院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開始引種茄果類蔬菜,同時開展鹽堿地工程改良。2018年,針對農場部分土地鹽漬化加重的問題,專家制定了科學方案,將大水漫灌改為膜下滴灌,還采用夏季揭膜淋雨等方法。此后,農場不斷實踐推廣行業前沿技術,逐漸成為濱海鹽堿地改良的樣板。
開發鹽堿地這一后備土地資源,是緩解人地矛盾、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惠安家興家庭農場攜手中國電信打造的這個全省首個5G+智慧鹽堿農業園區,正是在這條路上積極探索的典范。

家興農場大棚設施 黃鴻文攝
家興農場通過5G、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搭建起的智慧農業服務平臺,像一個“智慧大腦”,集中管理著噴滴灌、環流風扇等智能設備。園區管理人員只需通過手機App和平臺中控,就能實現遠程控制,告別了以往繁瑣的人工操作。除了這些智慧農業技術,家興農場在土壤改良和農業模式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土壤改良方面,農場修建了水閘、水渠,埋設暗管,運山地紅壤來改土,還采用了鹽堿地火龍果盆栽隔鹽種植技術、爬地蘭生草栽培對抗鹽漬法等。在農業模式上,發展果-草-畜(禽)-漁循環農業,比如在果樹下養殖雞、鴨等畜禽,利用果蔬廢棄物進行養殖,用水生綠肥凈化水體等。
憑借著這些技術和模式,家興農場取得了顯著的經營成果。在經濟效益上,農場產能大幅提升,火龍果、辣椒、黃瓜等果蔬產量可觀,年銷售總金額達190多萬元,成功扭虧為盈。在社會效益方面,農場成為市家庭農場示范場、省家庭農場示范場等,獲批多個重大平臺和資質,還輻射帶動周邊百余名農民增產、增收和增效。在生態效益上,通過一系列生態農業技術的實施推廣,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和保肥能力,改善了鹽堿地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鄭培忠為實踐隊員講解農場的火龍果栽培技術 黃鴻文攝
家興農場還有不少特色之處。在果蔬品種上,形成了火龍果、芭樂、西紅柿、辣椒等系列鹽堿地特色果蔬產品生產格局。農場在農業技術推廣上也不遺余力,不僅依托專家工作站等平臺,開展 “設施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生態果園建設與管理” 等多場田間技術培訓和觀摩會,還開展過泉州市高素質農民培訓班,為當地農民提升農業技能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農場推出了采摘等體驗項目,吸引游客前來,推動了農旅融合。

隊員與負責人進行薯苗贈送 黃鴻文攝
在此次交流活動最后,隊員們還與相關負責人交流了種植甘薯的經驗,并完成了薯苗贈送儀式。

農場負責人鄭培忠與實踐隊員合影 方浩宇攝
此次福建農林大學實踐隊的參觀學習,不僅讓同學們近距離感受了智慧農業的魅力,也讓大家看到了科技在鹽堿地開發利用中的強大作用,更了解到一個農場從探索到成功的完整歷程。相信這樣的“智慧模式”和發展經驗,會為更多地區的農業發展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