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0日,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馬無疆”實踐團以“三下鄉”為契機,將課堂所學理論與林海實踐深度融合,通過林業宣講、林下經濟調研、生態保護觀察等活動,以青年視角捕捉林海的變化軌跡,用實際行動彰顯對生態文明理念的踐行。
7月8日,實踐團前往恒山區政府,開展以“守護林海本色,傳承林業初心”的理論宣講。團隊結合在林海實踐的所見所感,圍繞林業精神傳承、生態保護實踐及青年使命擔當等內容展開分享,系統闡述了新時代學子對林業初心的理解,以及林業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辯證關系,并通過典型案例分析生動展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同時分享了以實際行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與規劃,為在場人員呈現了一堂生動的生態實踐課。
圖為團隊成員進行宣講。何實通訊員攝
圖為團隊成員發放調查問卷。劉夢超通訊員攝

圖為團隊成員在恒山區區政府合影。董夢琦通訊員攝
在雞西市林業局的支持下,實踐團前往勝利林場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參觀重點林區、考察生態保護設施,系統掌握了林場在林業資源管護、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產業轉型等領域的發展歷程、具采取的舉措與取得的成就。
圖為團隊成員在勝利林場實地考察。楊雅雯通訊員攝
圖為團隊成員考察林場。楊雅雯通訊員攝
實踐團與林場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及一線工人深入交流過程中,團隊成員詳細記錄職工在艱苦環境中的奉獻事跡,就林業產業轉型路徑、生態補償機制等議題展開探討,實地調研了生態保護與經濟增收的平衡模式,包括林下經濟中刺五加、林下山參的種植及生態旅游的開展情況。
圖為團隊成員在勝利林場進行座談。楊雅雯通訊員攝
團隊成員直觀感受到林場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成果,系統梳理了其在平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方面形成的經驗做法,為后續調研積累相關資料。
實踐團一行前往雞東縣華冠米業,在企業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團隊成員實地察看了大米加工生產線及倉儲設施,系統了解了企業在水稻品種選育、加工工藝升級等方面的情況,重點對旗下涵蓋的綠色有機米、富硒米、長粒香米等多個大米品類的特性、種植環境及市場定進行了詳細詢問與記錄。
圖為團隊成員在米廠進行考察。楊雅雯通訊員攝
通過交流,實踐團對當地大米產業的品類布局及發展現狀有了直觀認識,了解到雞東縣華冠米業依托豐富的大米品類布局,在帶動當地鄉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圖為團隊成員了解米業發展。楊雅雯通訊員攝
圖為實踐團在華冠米業合影。楊雅雯通訊員攝
此次三下鄉活動,實踐團更加明晰了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關鍵作用,也深切體會到綠色發展理念對林業長遠發展的重要性。未來,團隊將持續關注林業發展動態,以所學助力林業生態保護與綠色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