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非遺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與文化瑰寶,保護、傳承與弘揚黃河非遺,對于活化文化遺產、彰顯中華民族創造力具有深遠價值。2025年7月9日至7月12日,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基輔學院“大河薪傳·曹縣答卷”實踐團走進菏澤曹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的青年們以青春之名踏遍非遺沃土,用實干擔當扛起傳播黃河文化的重任,矢志讓黃河故事傳遍世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浸潤人心。
創意畫筆繪非遺,技藝傳承助振興
鑿刻見真功,木龍顯神韻,紋飾續文脈。
7月9日上午,實踐團來到菏澤曹縣去探尋屬于曹縣的非遺文化,首站,他們來到了云龍木雕的生產與展示基地,在負責人的帶領下,他們見證了似云似龍、似荷似仙的木雕工藝品。
圖為云龍木雕負責人講解木雕工藝品。劉濟睿供圖
隨后,實踐團去到了曹縣有愛共創基地體驗漢服產業鏈條。實踐團成員在這里完整體驗漢服產業鏈:從設計師精準切割、智能設備精準刺繡,到直播主播試穿帶貨。每一步都是漢服非遺走向世界的重要密碼。同時,我們實踐團的同學們也各自搭配不同風格的衣服,致力于為漢服非遺文化傳播添磚加瓦。
圖為實踐團參觀有愛云倉。劉濟睿供圖
7月12日,實踐團又去到了曹縣江米人工作室。實踐團成員們在江米人傳承人劉彥中的帶領下,近距離學習了江米人的制作過程,同時,視覺傳達設計的同學們也紛紛展現自己的巧思,將他們的創意帶入到這場非遺文化盛宴中。
圖為江米人傳承人講解江米人制作過程。劉濟睿供圖
先烈事跡鑄根基,青年接力續榮光
紅色文化凝聚鄉村力量,高校助力鄉村人才培養。
7月9日,實踐團一行先后走進魯西南烈士陵園、紅三村抗日聯防遺址,尋訪紅色記憶,緬懷革命先烈。
在魯西南烈士陵園,實踐團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向革命烈士紀念碑行禮,聆聽抗戰時期軍民合力抵御外敵的紅色故事,團隊成員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忠勇為民的紅色革命精神。
圖為實踐團參觀魯西南烈士陵園。劉濟睿供圖
隨后,實踐團來到紅三村抗日聯防遺址,在紀念碑前,由當地老黨員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特別的“思政課”,讓團隊成員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圖為當地老黨員講述當年的抗戰事跡。劉濟睿供圖
最后,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紅三村的故事,將這份紅色精神傳承下去,基輔學院輔導員胡珊珊在紅三村抗日聯防遺址錄制了《銘記三村歷史,青年勇擔使命》主題團課,激勵青年學生在新時代征程上,傳承紅色基因,勇擔時代使命。
在非遺傳承的沃土上,青年們既觸摸到了傳統技藝的溫度,在紅色教育的課堂中,青年們更感受到了革命先輩的赤誠。這既是一次非遺文化的尋根之旅,更是一堂深刻的紅色思政課,二者交織相融,讓青年們在傳承文化中堅定信念,在銘記歷史中勇毅前行。
此次曹縣之行,實踐團成員們收獲頗豐,他們表示將把實踐所得轉化為學習動力,讓青春在服務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傳承中華文脈中綻放光彩,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書寫青年一代的精彩華章。
(通訊員 劉勇冠 王文錦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