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尾大地上,有一座藏著紅色記憶、浸著古色韻味、透著綠色生機的村落——新山村。7月18日,至善至美突擊隊與呂湖泳書記展開深度對話,聽他講述如何用一件件民生實事、一樁樁文化工程,讓這座村莊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煥發新生。在他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古老村莊在新時代煥發的勃勃生機,更感受到鄉村振興戰略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動實踐。
隊員向呂湖泳書記問到新山村的發展現狀,書記首先介紹道:“新山村,原本是一個貧困村,基礎設施匱乏,道路臟亂。”因此要把綠色治理作為民生頭等事,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公廁翻新、推進垃圾集中處理、啟動污水處理工程,讓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變廢為寶”。連片整治閑置地塊,種上花草樹木。

圖為突擊隊員向書記提問。 王一斌 供圖
在新山村的小道上,昔日的垃圾死角變成了口袋公園,污水溝化身清澈的景觀渠,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青草的清香。“以前村民反映最多的就是環境問題,垃圾亂堆、污水橫流,住得不舒服。”書記坦言,“鄉村要振興,環境先“煥新。”

圖為新山村的街道。 陳燕君 供圖
如今的新山村,道路整潔,綠樹成蔭,成為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村民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環境美了,如何讓村民增收?呂湖泳書記和我們分享到如何發揮村內的田疇沃野和閑置資源優勢。我們的水稻是“金字招牌!”村里推廣優質稻種,邀請農技專家指導種植,連片稻田不僅產出了香噴噴的優質大米,還讓村民的收入大幅增長。接下來我們要打造自己的大米品牌,讓“新山香米”走出汕尾!

圖為書記與隊員們分享。 王一斌 供圖
此外,新山村還打造中小學生研學拓展基地和農業實踐拓展園,集紅色文化培訓、農耕文化實踐體驗、體能心理素質拓展于一體,發展親子游、休閑游,進一步豐富新山村的旅游產業業態。
“新山村的根,在紅色歷史里,在古村韻味中。”書記描述著修繕一新的紅色遺址,墻上的革命壁畫生動再現著先輩的奮斗故事。村里深挖紅色資源,讓沉睡的遺址“活”起來,成為村民接受教育、游客打卡學習的紅色課堂。同時把紅色精神融入家風家教,革命先輩的“家國情懷”成了家家戶戶的“傳家寶”。古色古韻也沒被辜負。村里保護古民居、古巷道,讓游客在青磚黛瓦間觸摸歷史,讓村民在傳統民俗中留住鄉愁。紅色鑄魂、古色添彩,文化成了新山村最動人的“名片”。

圖為呂湖泳書記和隊員們合照
專訪接近尾聲時,隊員們向書記詳細展示了為新山村量身打造的文創產品與IP形象,并闡述了設計理念。書記在認真觀摩后,針對產品的定位、特色呈現及后續推廣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
從廁所干凈到污水變清,從稻田飄香到小店盈利,從紅色故事到古村韻味——新山村的振興,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藏在一件件為民辦實事的細節里。正如書記所說:“把環境治好、把產業做活、把文化留住,鄉村振興就有了底氣。”通過此次專訪,突擊隊員深刻認識到產業發展和文化輸出對鄉村振興的關鍵作用。今后的新山村,將在“生態美、產業興、文化活”的交融里,續寫更精彩的篇章!(通訊員 羅尹希 彭梓盛 王一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