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醫圣足跡,傳承中醫文化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河南大學三下鄉隊伍南陽醫圣祠隊奔赴南陽醫圣祠,開展了名為青囊秘境,岐黃奇旅——南陽醫圣傳承探索的調研工作,在領略中醫文化魅力的同時,也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南陽醫圣祠,這座為紀念東漢醫學家張仲景而建的祠廟,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踏入醫圣祠,古樸典雅的仿漢建筑風格映入眼簾,紅墻綠瓦、飛檐斗拱,仿佛帶大家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名醫輩出的時代。祠內古木參天,環境清幽,處處散發著寧靜而莊嚴的氣息,讓人不禁對醫圣張仲景肅然起敬。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隊伍開啟了對醫圣祠的深度探索。在主殿,隊員們瞻仰了張仲景的雕塑像,他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在洞察世間疾苦,又似在思索醫學的奧秘。講解員詳細介紹了張仲景的生平事跡,他生活在東漢末年,目睹疫病橫行,百姓飽受病痛折磨,于是立志學醫,博采眾長,歷經艱辛著成《傷寒雜病論》。這部醫學巨著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癥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對后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講解員在向隊員們講解文物歷史 王鈺菲 索力帆供圖
隨后,隊員們來到展覽廳,這里陳列著大量與張仲景及中醫藥發展相關的歷史文物、醫學典籍和圖片資料。從古老的中醫器具到珍貴的古籍善本,從歷代名醫的畫像到現代中醫藥的研究成果,每一件展品都見證了中醫藥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隊員們仔細觀看,不時向講解員提問,深入了解中醫藥的發展歷程和獨特理論體系。
在中藥展區,大家認識了各種常見和珍稀的中藥材,如丹參、艾葉、金銀花等,學習了它們的藥用價值、炮制方法和配伍原則。一些隊員還親手觸摸、嗅聞藥材,直觀感受中藥的魅力。此外,展覽廳還通過多媒體展示、互動體驗等形式,生動地展示了中醫針灸、推拿、艾灸等傳統診療技術的操作方法和治療原理,讓隊員們大開眼界。

隊員們參觀中藥展區 尹延丹供圖
參觀結束后,三下鄉隊伍與醫圣祠的工作人員、當地中醫藥專家進行了一場熱烈的交流座談會。隊員們紛紛分享自己的參觀感受和對中醫藥文化的理解,同時也就中醫藥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傳承面臨的挑戰等問題與專家們展開討論。
專家們表示,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擁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但在現代醫學的沖擊下,也面臨著人才短缺、傳承方式單一、社會認知度不高等問題。他們鼓勵青年學生要積極投身中醫藥事業,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創新傳承方式,讓中醫藥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三下鄉隊伍的成員們表示,通過這次調研活動,他們深刻認識到中醫藥文化的價值和傳承的重要性。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他們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極傳播中醫藥文化,為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此次三下鄉隊伍走進南陽醫圣祠的調研工作,不僅讓隊員們深入了解了醫圣張仲景的醫學成就和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激發了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的責任感。相信在廣大青年學生的共同努力下,中醫藥文化這顆璀璨的明珠必將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