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里的青春亮色:大學生志愿者繪愛暖夕陽
敬老院里的青春亮色:大學生志愿者繪愛暖夕陽
近日,合肥市某敬老院迎來了一群充滿朝氣的大學生志愿者,他們以志愿服務與墻繪創作相結合的形式,為這座承載著歲月記憶的院落注入青春活力。此次活動作為淮北師范大學計科院2024級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微光暖基層 青春辦實事”基層服務實踐團于7月13日實踐育人與社會公益服務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不僅為老年群體送去了溫暖關懷,更彰顯了新時代大學生扎根社會、服務人民的責任擔當。
精心籌備:搭建青春與歲月的溝通橋梁
此次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源于高校對青年學子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長期重視。為確保活動精準對接敬老院需求,志愿者團隊前期進行了系統調研,通過與敬老院負責人座談、走訪護理人員、觀察老人日常活動等方式,全面掌握了院區環境現狀與老人精神文化需求。調研顯示,敬老院公共區域墻面因年久失修存在斑駁脫落現象,且多數老人因行動不便缺乏外界交流,精神生活相對單調。
基于調研結果,志愿者團隊制定了"溫情陪伴+環境美化"的雙軌服務方案,組建了由多專業學生構成的志愿服務隊,涵蓋人文、藝術、醫學等多個領域,形成互補協作的服務力量。在籌備階段,團隊完成了三項重點工作:一是邀請美術專業教師指導墻繪設計,結合老年群體審美偏好,確定以"福壽安康""四季祥和"為主題的創作方案,選取牡丹、仙鶴、松柏等寓意吉祥的元素;二是準備適合老年群體的大字版讀物、健康手冊及慰問品;三是開展專項培訓,內容涵蓋老年心理特點、溝通技巧、墻繪安全規范等,通過情景模擬提升志愿者服務能力。
這種"調研-策劃-培訓"的標準化籌備流程,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專業化、規范化的發展趨勢。
## 溫情陪伴:構筑代際交流的暖心空間
活動當日清晨,志愿者們身著統一標識的志愿服裝,攜帶服務物資抵達敬老院。在簡短的對接儀式后,陪伴交流小組按照事先劃分的服務區域,迅速投入到志愿服務中,用真誠與耐心搭建起代際溝通的橋梁。
在活動室區域,志愿者們圍繞"健康養生""時事見聞""歲月記憶"三個主題與老人展開互動。他們手持放大版字體的報紙,為視力不佳的老人朗讀國內外新聞,用通俗語言解讀養老政策與社會熱點;結合時令特點講解夏季防暑知識,示范簡單的穴位按摩手法;認真傾聽老人講述過往經歷,用筆記本記錄那些承載時代印記的故事。一位曾參與過建設的老人談及當年的奮斗經歷時,志愿者們圍坐聆聽,不時請教細節,現場氛圍莊重而溫馨,仿佛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在戶外休息區,志愿者們協助行動便利的老人開展輕度戶外活動,攙扶著漫步庭院、欣賞綠植,或在樹蔭下共同演唱《東方紅》《洪湖水浪打浪》等經典老歌。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志愿者們則進入房間提供一對一服務,幫忙整理床鋪、擦拭桌椅,通過肢體接觸傳遞善意與溫暖。有志愿者發現一位獨居老人床頭擺放著老照片,便主動詢問照片背后的故事,引導老人回憶美好往事,幫助排解孤獨情緒。
交流過程中,志愿者們始終保持專業得體的服務姿態:使用"您"等禮貌稱謂,避免過于親昵的稱呼;保持適當音量與語速,確保聽力不佳的老人能夠清晰理解;對于老人反復提及的話題,始終耐心回應不敷衍。這種尊重與耐心,讓老人們感受到被重視的溫暖,不少老人主動與志愿者分享珍藏的老物件,講述背后的故事。
## 匠心繪制:用藝術筆觸裝點晚年生活
與陪伴交流小組同步行動的墻繪創作小組,在敬老院外墻區域展開了為期一天的藝術創作。該區域作為老人日常散步的必經之路,墻面面積約150平方米,志愿者們按照"整體規劃、分區實施"的原則,將墻面劃分為"松鶴延年""牡丹獻瑞""荷風送爽""梅雪迎春"四個主題板塊,分別對應四季意象與吉祥寓意。
創作過程中,志愿者們展現出嚴謹的專業態度與協作精神。美術專業學生負責圖案設計與色彩調配,根據老年群體視覺特點將顏料明度調至柔和區間,避免高飽和色對眼部造成刺激;其他專業學生承擔墻面預處理與基礎繪制工作,先用砂紙打磨墻面去除浮灰,再用粉筆勾勒輪廓,最后分層填充色彩。在繪制"松鶴延年"板塊時,志愿者們為追求仙鶴羽毛的層次感,反復調試鈦白與灰藍的配比,通過干畫法與濕畫法的結合呈現立體效果。
墻繪創作吸引了不少老人駐足觀看,志愿者們適時講解圖案寓意,邀請老人提出修改建議。當得知有老人喜愛月季花時,創作組臨時調整設計方案,在"四季祥和"板塊增添了綻放的月季圖案,這種靈活應變的創作方式讓老人感受到被重視。經過8小時的連續作業,原本單調的墻面變身成生動鮮活的藝術作品,松針的蒼勁、牡丹的雍容、荷花的清雅、梅花的傲骨在墻面上依次綻放,為敬老院注入了藝術氣息與生機活力。
## 多方贊譽:青春力量彰顯社會價值
活動結束后,敬老院負責人對志愿者們的表現給予高度評價:"這些大學生志愿者的到來,為敬老院帶來了久違的熱鬧與活力。他們的陪伴讓老人們精神上得到了極大慰藉,精心繪制的墻繪更讓院區環境煥然一新,成為老人們茶余飯后的觀賞焦點。希望未來能建立長期合作機制,讓這樣有溫度的活動持續開展。"
參與活動的志愿者表示:"能用專業所長為敬老院增添色彩,給老人們帶來快樂,是一次極具意義的實踐。在與老人的交流中,我們感受到了歲月的厚重與生命的韌性;在墻繪創作中,體會到了團隊協作的力量。這次經歷讓我們深刻理解了'奉獻'二字的分量,也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用青春力量回饋社會的決心。"
此次活動的影響不僅局限于敬老院本身,更通過影像記錄與分享,在高校與社會層面引發關注,為更多青年學子參與公益服務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
## 實踐育人:志愿服務助力青年成長
此次敬老院志愿服務與墻繪活動,是大學生志愿者積極投身社會實踐、關愛老年群體的生動體現。作為高校思政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載體,這類活動為青年學子提供了認識社會、服務人民的實踐平臺,在三個方面促進了學生成長:一是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與老年群體的深度接觸,讓大學生真切感受到社會需求,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二是提升實踐能力,在策劃、組織、實施活動的過程中,鍛煉了溝通協調、團隊協作、問題解決等綜合能力;三是深化價值認同,在奉獻中體會自身價值,將個人成長融入社會發展,增強對時代使命的認知。
長期以來,大學生志愿者們一直活躍在社會公益的各個領域,從社區服務到鄉村振興,從環保宣傳到大型賽會保障,用青春和熱血書寫著奉獻的篇章。這些實踐經歷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人生閱歷,更塑造了他們的精神品格,使志愿服務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 展望未來:讓青春志愿之花持續綻放
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為高校志愿服務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未來,需要從三個方面推動此類活動常態化、長效化開展:一是建立校地聯動機制,與敬老院、社區等單位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將單次服務轉化為持續關懷;二是完善項目化運作模式,通過"需求調研-方案設計-資源整合-效果評估"的閉環管理,提升服務專業性;三是加強成果轉化,將志愿服務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轉化為思政教育素材,引導更多青年學子參與其中。
相信隨著更多大學生加入志愿服務行列,青春力量將持續為社會公益事業注入活力。在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過程中,新時代大學生必將以實際行動詮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貢獻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夕陽西下時,志愿者們與老人們揮手告別,敬老院的墻面上,那些象征美好寓意的圖案在余暉中熠熠生輝。這場青春與歲月的相遇,不僅為老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更在青年學子心中播下了責任與奉獻的種子,等待著在未來結出豐碩的果實。
來源:淮北師范大學計科院2024級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微光暖基層 青春辦實事”基層服務實踐團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