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師范大學基礎醫學院“青翼課堂”志愿服務團隊于2025年7月13日-7月26日赴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紅星街道紅星社區和外舍社區進行暑期社會實踐,旨在幫助孩子們度過一段充實而有意義的假期生活。
在麗水市景寧縣黨委和紅星街道紅星社區、外舍社區工作人員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基礎醫學院青年志愿者指導中心組織本校大學生,利用假期奔赴鄉村,為留守兒童送上思想引領、學業輔導、安全課堂、藝體拓展等“一站式”陪伴服務,把知識與溫暖裝進孩子們的夏天,也讓同學們在奉獻中讀懂責任與擔當。
圖為外舍社區合照,通訊員龔子婧供圖

圖為紅星社區合照,通訊員龔子婧供圖
一、安全課堂護童心,平安種子伴成長
當生命在呼吸間掙扎,急救知識便是那道穿透黑暗的光。志愿者劉一銘將模擬人教具置于孩子們面前,親手示范生命重啟術:海姆立克、心肺復蘇、人工呼吸、心肺復蘇(CPR),每一項都為危險前的生命增添保障。孩子們屏息凝神,隨后在志愿者的指導下輪番跪地練習,指尖在起落間感知著力道的深淺,于模擬的生死關頭觸摸到生命守護的真實重量。此刻,急救不再是課本上的遙遠名詞,已然成為每個人都能緊握的防護盾牌。
烈焰無情,防患于 “燃” 方為智者之舉。志愿者王心儀拋出問題:“家中哪些角落藏著火的種子?” 孩子們爭先恐后舉手 ——“充電器!”“沒熄滅的煙頭!” 她點頭贊許,隨即通過動畫揭曉答案:過載的插座和堆積的雜物都是極易引發火災的危險源。她通過滅火器使用方法的視頻,分步拆解 “提、拔、瞄、壓” 的操作密碼,志愿者講解滅火器步驟時,拔掉保險銷的“咔噠”脆響讓孩子們瞬間安靜,火焰的猙獰獠牙在清晰步驟前悄然收斂。
馬路如無聲戰場,規則即是護身盔甲。志愿者通過動畫與視頻展現一個個交通險境,老師適時按下暫停鍵,剖析每個驚險瞬間:“轉彎車輛存在盲區,如同視線被書本遮擋;‘鬼探頭’恰似突然滾出的皮球,常令司機措手不及。” 交通規則在沉浸式角色扮演中,沉淀為對生命的深切敬畏。
水域之下暗藏無聲利齒,清醒認知便是最好的救生圈。志愿者沒有止步于 “不擅自下水” 的簡單告誡。而是展開水域圖,引導孩子們識別吞噬生命的漩渦:看似平靜的野塘下或許是致命的松軟淤泥,湍急的河道里藏著無法抗拒的暗流。“發現同伴溺水怎么辦?立即呼救!尋找漂浮物!絕不盲目下水!” 孩子們的目光掃過圖上每一處陰影,將危險水域的輪廓深深刻入腦海。
甜蜜誘餌背后或有無底深淵。志愿者在課堂上模擬各類“誘惑” 測試,例如陌生人問路、贈予新奇玩具、代家長接送等。“我認識你叫樂樂,媽媽讓我帶你去吃冰淇淋!” 面對種種話術,孩子們在演練中學會堅定說 “不”,并牢記立即向可信成人報告。要讓孩子們明白:真正的愛護從不假借陌生人之手,再誘人的糖果也不及自身安全珍貴。
圖為志愿者給孩子們上的安全課堂,通訊員張欣寧供圖
從心肺復蘇的按壓力度到對陌生邀約的警惕搖頭,安全知識在孩子們心中扎下根須。這些課堂賦予他們的,遠非刻板條文,而是危急時刻的本能反應,是穿越生活荊棘時的沉著判斷力 —— 當安全內化為生命的直覺,稚嫩的腳步便能在未知風雨中踏出最穩的節拍。每一次演練,都在為不可預知的未來悄悄埋下生機。
二、擁抱陽光潤童年,守護健康伴成長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乎個體未來,更牽動社會根基。身體健康是基礎保障,心理健康是幸福源泉,二者缺一不可。而此次行動便從實際聚焦孩子們的成長上可能遇到的健康問題,從源頭上為孩子們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播下光明種子,守護終身視野。當志愿者張欣寧演示 "20-20-20" 護眼操時,她傳遞的不僅是一套動作,更是終身受益的視覺保護意識。錯誤用眼習慣的危害講解,讓孩子們明白視力并非理所當然的饋贈;"一拳一尺一寸" 的坐姿規范,將抽象的健康要求轉化為可操作的日常準則;定期視力檢查的提醒,則在他們心中種下主動健康管理的種子。這場課堂為孩子們筑起預防近視的第一道防線,更讓 "科學保護身體" 的觀念扎根童年。
搭建膳食基石,培育平衡智慧。志愿者何靜怡、張諾涵向孩子們介紹的 "膳食寶塔" 模型,實則是構建健康人生的基石。食物分類比拼中,孩子們學會的不只是區分食材,更是理解 "每天 12 種食物" 背后的平衡智慧;親手制作的健康餐盤,成為破解高糖陷阱的直觀教材;垃圾食品危害的深度解析,讓抵制誘惑有了科學底氣。這場課堂超越了食譜教學,它培養的是孩子對身體的責任感,讓健康膳食從被動要求變為主動選擇。
圖為飲食習慣小課堂,通訊員龔子婧供圖
探索生命奧秘,喚醒運動自覺。志愿者童晨依展示的器官模型,打開了孩子們認識自我的奇妙窗口。呼吸與消化系統的演示,讓抽象的生理知識化為可知可感的生命韻律;"黑肺" 標本帶來的震撼,比任何說教都更能建立對不良習慣的警惕;運動手環監測的心率變化,讓 "每天運動 1 小時" 從口號變為可感知的身體需求。當孩子們制定鍛煉計劃時,他們不僅在規劃運動,更在學習與自己的身體對話,理解生命在于科學律動的真諦。
圖為身體奧秘小課堂,通訊員何靜怡供圖
解鎖情緒密碼,筑牢心理防線。志愿者戚天淇以 "女巫的毒藥" 游戲為引,向孩子們介紹認識自我的鑰匙。孩子們通過回憶和自我剖析,學習識別憤怒、焦慮等情緒信號。在 "情緒急救箱" 環節,大家分享自己的調節妙招:深呼吸、數到十、找朋友傾訴、轉換注意力。這場課堂教會孩子的,不僅是管理情緒的技巧,更是正視內心的勇氣 —— 當他們懂得情緒無好壞、接納即治愈時,便已邁出了成為心理成熟個體的重要一步。
圖為情緒小課堂,通訊員龔子婧供圖
這四堂課程,共同編織起守護成長的立體網絡:從看得見的眼睛、身體,到看不見的飲食平衡、情緒波動,它們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學認知的種子,讓健康成為一種可習得、能堅持的生活方式,為終身發展筑牢根基。
三、家鄉故事話變遷,光影之中悟家國
愛國教育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課,它不僅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民族精神的關鍵途徑,更是培養青少年責任意識與家國情懷的重要方式。杭師大的志愿者們在互動過程中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愛國教育活動,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家鄉歷史、感悟國家發展,進一步激發愛國熱情。
1.一堂生動的思政課
從家鄉歷史讀懂家國情懷。志愿者們聯合社區特邀縣關工委潘作仁老師為學生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老師以家鄉歷史為切入點,通過珍貴的老照片、真實的歷史事件,向學生們講述了家鄉在革命年代的奮斗故事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學生們聽得入神,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也進一步理解了個人成長與家鄉、國家發展的緊密聯系。
圖為思政課堂,通訊員戚天淇供圖
2.一場震撼的觀影課
在光影中感悟民族精神。志愿者們還組織學生觀看了愛國主義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影片中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和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深深打動了每一位學生。觀影結束后,老師結合電影情節,詳細講解了相關歷史背景,并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孩子們有著強烈的認同感,明白要銘記歷史,珍惜當下,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這些愛國教育系列課堂,不僅讓學生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愛國主義的豐富內涵,也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未來需要教育者繼續推進愛國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愛國精神深深扎根于他們的心中,激勵他們成長為有理想、有擔當的新時代接班人。
四、古韻新聲誦經典,拼貼創意寫詩情
詩歌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是滋養心靈的清泉。志愿者們以古風課堂、古詩朗誦、現代拼貼詩等形式,讓孩子們在韻律與想象中感受文學之美,為心靈播下詩意的種子。
1.古風課堂:穿越時空的詩意對話
凌欣怡老師身著漢服,在水墨畫卷與仿古書簡間,開啟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學生們在 "李白斗酒" 角色扮演中體會創作心境,在平仄格律學習中觸摸漢字韻律。在這種老師和學生高效互動下,不僅積累了經典,更讓孩子們懂得:每首詩都是古人生命的結晶,藏著穿越時空的情感共鳴,由此生出對文化根脈的敬畏。
2.古詩朗誦聲情并茂的韻律傳承。
"大江東去" 的雄渾、"低頭思故鄉" 的溫婉,在 "詩歌之聲" 活動中煥發新生。老師引導學生以語調為舟,駛入詩歌情感深海:《將進酒》需擲地有聲,《春曉》該輕吟淺唱。古裝朗誦的《將進酒》贏得喝彩,集體吟唱的《春曉》傳遞韻律美。這樣的互動讓孩子們明白詩詞不僅僅是存在于課本中、考卷上生硬的知識,而更是蘊含情感與深情的藝術珍寶。
3.現代拼貼詩創意迸發的詩意表達
“文字魔術師” 工作坊里,日常碎片蛻變為詩意符號。孩子們在夏瑜潔老師的帶領下,從報紙、雜志上中、汲取靈感,剪取文字圖案拼貼成詩,金句頻出。這種創作打破常規,讓他們發現詩意藏在凝視落葉的剎那,明白 “人人皆可成詩”,激發了表達欲與創造力。
從唐詩宋詞到現代拼貼,活動架起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孩子們在平仄中學會精準,在朗誦中懂得共情,在拼貼中釋放想象。這些積淀終將化為感知美、創造美的素養,讓他們既能讀懂 "大漠孤煙直" 的壯闊,也能寫下屬于自己的時代詩篇——這正是文學教育最珍貴的饋贈。
五、繪夢生涯啟新程,啟航未來定方向
職業探索課堂中,志愿者化身 “職業向導”,從醫生的救死扶傷講到工程師的精密創造,從教師的育人初心談到藝術家的靈感迸發。工作場景圖片與未來就業趨勢的解析,讓抽象的職業變得可觸可感。當孩子們接連喊出 “我要當老師”“ 想做歌唱家”時,職業的種子已在心中萌芽——這不僅是興趣的表達,更是對社會角色的初步認知。

圖為職業認識小課堂,通訊員戚天淇供圖
在志愿者的指導下,孩子們用畫筆描繪20年后的自己:有的畫著身穿白大褂的醫生,有的描繪在太空站工作的宇航員,還有的想象自己成為藝術家的模樣。每幅作品都配有簡短的未來規劃說明,展現了孩子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同時,稚嫩的字跡里也藏著對成長路徑的懵懂規劃。
圖為未來自畫像小課堂,通訊員何靜怡供圖
讓職業認知成為成長的羅盤。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將把這些憧憬轉化為看得見的動力,這堂生動的職業規劃課也讓孩子們早一步明白:所有偉大的未來,都始于今天的向往與規劃。
六、解疑答惑伴課后,溫情守候暖童年
在每日課堂內容之外,支教志愿者們以陪伴為帆,為鄉村孩子的成長之路護航。教室里,老師的身影總是游走在一個個埋頭苦寫作業的孩子之中。
老師始終有求必應、耐心指導,那些不好意思開口的疑問,總能被老師溫柔捕捉,化作 “我們一起想想” 的鼓勵。紅筆圈出的不僅是錯題,更有 “這個比喻真妙”的驚喜批注。
這份陪伴,讓孩子們面對困難不再孤單,幫助他們將“畏難情緒”變成“我能行”的信心。平凡的陪伴里,藏著托舉成長的力量,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守護中穩步前行。
圖為課后答疑,通訊員張欣寧供圖
七、總結
支教與各類課堂活動始終圍繞守護成長的初心,希望此次活動可以為孩子們鋪就全面發展的道路。
支教的意義,是讓教育的光芒照進每一個角落。它像一座橋梁,連接起不同的世界,讓知識與溫暖跨越山海,抵達那些渴望被看見的心靈。
對于孩子們而言,支教是一束光,驅散迷茫與怯懦。它讓他們知道,遠方有人牽掛著他們的成長,讓他們在求知的路上不再孤單,也讓他們有勇氣去憧憬更廣闊的未來。
對于支教者來說,這是一場心靈的修行。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會重新理解純真與熱愛的力量,明白教育的本質是用生命影響生命。
這份雙向的奔赴,讓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獲得成長,也讓愛與希望在傳遞中不斷延續,這便是支教最動人的意義。
這次行動,驅散了留守兒童的孤單,讓他們感受到溫暖關懷。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健康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清晰的職業意識和優秀的情緒管理能力,在他們心中播下愛與希望的種子,滋養出自信昂揚的品格,穩穩護航他們向陽而生。愿此次活動播撒的初心可以在孩子們的心底發芽,收獲獨屬于他們的、最光明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