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助老:徐州醫科大學實踐團用青春溫暖銀齡歲月
7月7日至9日,為積極響應國家智慧助老號召,徐州醫科大學醫學信息與工程學院“智守安康傳暖意,青春護航反詐行”實踐團,先后前往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民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民安社區及吉山老年護理院,開展了一系列以智慧助老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通過紅色教育鑄魂、科技助老賦能、健康服務暖心、文化傳承聚力,讓銀齡群體在數字時代感受青春溫情。
紅色鑄魂:從淮海精神中汲取服務力量
實踐團首站走進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展廳內,泛黃的支前賬本、銹跡斑斑的獨輪車、復原的戰爭場景,將成員們帶回“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的崢嶸歲月。講解員講述著沂蒙紅嫂用乳汁救傷員、百姓連夜趕制軍鞋的故事時,實踐團負責人余錦濤駐足在一幅支前群眾合影前良久。“前輩們用血肉之軀詮釋了‘人民至上’,我們今天的助老服務,就是要把這種精神延續下去。”余錦濤在實踐日志中寫道。
這場沉浸式紅色教育,讓成員們對服務意義有了更深理解。“以前覺得助老是完成任務,現在明白,這是青年對‘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踐行。”實踐團成員陳春宇說。帶著這份感悟,團隊開啟了后續的助老服務。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淮海戰役紀念館參觀學習 余錦濤通訊員攝
科技助老:架起跨越數字鴻溝的“便民橋”
“姑娘,這微信視頻咋總發不出去?”在民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72歲的劉爺爺舉著手機,向實踐團成員董秀娟問道。針對老年人“用機難”痛點,實踐團在此開設“指尖課堂”,陳春宇的智能手機培訓講座成了“爆款課程”。
“社保認證就三步:點這里、輸這個、確認好。”陳春宇手持手機現場演示,將復雜流程拆解成“三步口訣”。劉爺爺怕記不住,用鉛筆在筆記本上畫下操作步驟,陳春宇笑著補充:“爺爺,您畫的這個‘箭頭’比我們PPT還清楚!”
為讓服務更精準,團隊創新“集中授課+一對一輔導”模式。在民安社區,張艷紅遇到一位因不會定鬧鐘而發愁的老人。她握著老人的手,從“設置”圖標找到“時鐘”,再到選擇時間、確認保存,一步步引導。“以前總怕按錯鍵,現在敢自己試了!”老人獨立完成操作后,眼角的皺紋里都藏著笑意。
反詐科普同樣關鍵。成員們通過案例剖析、情景模擬揭露“養老詐騙”套路:“說‘保健品包治百病’的,多半是陷阱”“陌生鏈接不能點,驗證碼千萬別給”。68歲的趙大爺聽完后拍著大腿:“孩子們講得透,以后再也不怕上當了!”。據統計,僅民健、民安兩社區,團隊就服務老人200余人次。
圖為實踐團成員指導老人使用智能手機 戴菁岑通訊員攝
健康護航:讓專業服務抵達“心坎里”
“陳奶奶,您試試按這個百會穴,頭暈時揉一揉能緩解。”在吉山老年護理院,實踐團成員一邊為老人推拿肩頸,一邊傳授保健技巧。這里的80余位老人,成了“健康護航”行動的直接受益者。
針對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常見病,團隊開展專題講座。“吃得太咸、動得太少,血壓就容易‘調皮’”“每天走走路,血糖穩得住”……成員們用通俗比喻講解醫學知識,老人們聽得認真,不時舉手提問:“我晚上總失眠,和血壓有關嗎?”“糖尿病能吃水果嗎?”
更貼心的是“手把手”服務。學過推拿的成員為老人按摩肩頸,緩解久坐酸痛。67歲的陳奶奶常年受肩痛困擾,體驗后連連稱贊:“孩子們手法專業,按完渾身輕快,比貼膏藥還管用!”團隊還教大家“足三里揉按增強免疫力”等簡單技巧,讓健康管理融入日常。
“他們不僅帶來服務,更帶來‘早預防、早管理’的理念,這才最珍貴。”吉山老年護理院院長說。
科技探趣:四足機器人走進銀齡生活
當科技與養老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實踐團在服務中引入的四足仿生機器人,為老人們打開了一扇窺探未來智慧養老的窗口。
實踐團成員李偉麗帶著這個“特殊伙伴”,先后走進民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吉山養老院和民安社區。“大家看,它有四條靈活的‘腿’,能像小狗一樣平穩走路,還能聽懂我們說話呢!”李偉麗舉起機器人,邊演示邊講解其構造:“內部的傳感器就像‘眼睛’和‘耳朵’,能感知周圍環境,接收語音指令。”她操控著機器人完成前進、轉彎、揮手等動作,老人們的眼神里閃爍著好奇的光,不少人前傾身體湊近觀察,78歲的周爺爺喃喃道:“這小東西真能自己動?”
互動體驗環節更掀起了小高潮。65歲的張奶奶有些猶豫地對著機器人旁邊的手機說:“你好呀。”話音剛落,四足機器人立刻抬起前端的機械臂,左右擺動著“揮手”回應,動作靈活得像個打招呼的小朋友。“哎喲,真聽懂了!”張奶奶驚喜地拍起手,周圍的老人們也跟著笑起來,掌聲和贊嘆聲此起彼伏。82歲的劉爺爺不甘示弱,試著說:“轉個圈。”機器人果然原地打了個轉,逗得他直念叨:“現在的科技真厲害,能幫著照顧人就更好了!”
李偉麗告訴老人們,這種機器人未來可能用于協助護理、陪伴聊天,甚至監測老人身體狀況。“比如老人獨自在家時,它能通過傳感器發現異常,及時聯系家人。”這番話讓老人們充滿期待。
圖為四足仿生機器人與老人們互動 余錦濤通訊員攝
從智能手機到AI技術,從健康服務到機器人互動,徐州醫科大學實踐團用青年的智慧與熱情,讓銀齡群體觸摸到科技的溫度,也讓“智慧養老”從概念變成了可感知的生活場景。
文化賦能:當傳統戲曲遇上AI科技
“這段《霸王別姬》,我年輕時在戲園子里聽過!”在民健社區“心連心·樂享銀齡”活動現場,75歲的王大爺跟著戲曲選段輕輕哼唱。實踐團將傳統戲曲與現代科技結合,帶來別樣體驗。
活動先播放經典選段:京劇《霸王別姬》剛柔并濟,豫劇《穆桂英掛帥》英姿颯爽,熟悉旋律喚起集體記憶。隨后的AI繪臉譜環節更讓老人們稱奇。“您想要關羽的紅臉,還是張飛的黑臉?”成員引導老人用手機AI搜索,屏幕上立刻跳出各式臉譜。“這AI真神了,我想找趙云臉譜,一搜就有!”王大爺興奮地嘗試著。
老人們挑選心儀圖案,在空白面具上創作。81歲的周奶奶視力不好,成員們扶著面具陪她涂色,完成后老人像孩子般笑了:“這輩子第一次畫這,真有意思!”
四足仿生機器人的登場更添歡樂。在民安社區,成員李偉麗講解機器人原理并演示,當一位老人說“你好”時,機器人抬起“手臂”揮手回應,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以前只在電視上見,沒想到能離這么近!”老人的好奇與歡樂,讓科技有了溫度。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老人們在活動后合影 余錦濤通訊員攝
“這些年輕人用耐心和智慧,幫老人們跨越了數字鴻溝,更拉近了代際距離。”民健社區黨委負責人評價道。這場實踐,讓徐州醫科大學的學子們在服務中錘煉本領,用青春力量溫暖銀齡歲月,踐行著“強國有我”的誓言。
(通訊員 余錦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