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譚套村,驕陽似火,蟬鳴聲聲,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我們一行人帶著對鄉村振興的深切關注,來到了位于壽縣正陽關鎮東南部的譚套村黨支部。這個村莊東接前圩村,西瀕風景秀麗的肖嚴湖,由原正陽關鎮譚套村和渡橋村合并而成,是一個充滿歷史底蘊和發展潛力的地方。

在譚套村黨支部的會議室里,我們見到了王偉書記。此時,他已提前在此耐心等候我們的到來,臉上洋溢著熱情的笑容。自2020年起,王偉書記便開始在譚套村擔任村長,至今已整整五年。在這五年里,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村莊的發展傾注了無盡的心血。他為人謙和友善,始終將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深受村民們的愛戴與尊敬。
過去,譚套村常受水災侵襲,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但近年來,在王偉書記與其他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以及廣大村民的積極參與下,村莊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里每兩年組織一次大規模河道清理,清除淤泥,確保河水暢通無阻。這一舉措有效降低了水災的發生頻率,為村莊的防洪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與此同時,譚套村以往還常受旱災困擾。由于田地灌溉水源不足,旱災頻發,給村民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然而,近年來,村干部深刻認識到水利建設的重要性,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抽水灌溉設施的建設和改善。隨著抽水條件的逐步改善,村里的經濟作物和農業作物得到了更好的灌溉保障,產量和質量都有了顯著提升。旱災帶來的經濟損失顯著減少,村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
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浪潮中,道路的嬗變成為最直觀的民生溫度計。曾經,村莊道路僅能實現主干線的“路路通”,狹窄的土路被雜草與林木侵占,坑洼不平的路面讓通行成為負擔。尤其每至夜幕降臨,昏暗籠罩村落,村民出行全靠手電筒微弱的光束,照明范圍有限,老人夜間摔跤的意外時有發生,黑暗中的安全隱患如影隨形,成為鄉村生活難以言說的痛點。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村莊道路迎來了脫胎換骨的改造。“戶戶通”工程取代了昔日的“主干依賴”,平整的水泥路面延伸至每家每戶的門口,徹底終結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歷史。更具溫度的是,一盞盞太陽能路燈在道路兩側次第亮起,如同夜空中的星辰,將鄉村的夜晚映照得燈火通明。光線穿透黑暗,不僅照亮了腳下的坦途,更驅散了村民心中對夜行的恐懼——老年人無需再摸索前行,孩子們可在傍晚安全嬉戲,晚歸的村民也能踏著光亮安心回家。
這場“光明革命”帶來的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改變,更重塑了鄉村的生活節奏與安全感。當路燈的光暈與家家戶戶的窗明幾凈交相輝映,鄉村夜晚不再是寂靜與不便的代名詞,而成為充滿煙火氣與溫情的生活場景。從“有路走”到“走得安”,從“摸黑行”到“踏光行”,道路與路燈的升級,看似細微的基礎設施改善,實則是民生福祉的精準落地,為鄉村注入了溫暖與活力,讓“宜居”與“安心”成為新時代鄉村生活最生動的注腳。
譚套村在公共服務領域的發展成果令人矚目,其中衛生醫療服務的升級尤為顯著。近年來,村里新建標準化衛生所,不僅配備了基礎醫療設備,滿足日常診療需求,還建立起“定期坐診”機制,邀請鎮衛生院醫生駐村服務,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專業醫療支持。這一舉措極大改善了村民就醫條件,尤其為老年群體帶來便利。以往,村里老人常因基礎疾病需長途跋涉前往縣城醫院,如今在衛生所即可及時獲得問診、取藥等基礎服務,避免了奔波勞頓,也降低了延誤治療的風險。隨著醫療可及性提升,村民健康管理更及時,整體健康水平顯著提高。走進衛生所,整潔的診室、有序的藥品架與醫護人員熱情的服務態度相得益彰,細節處彰顯著村莊對民生需求的精準回應。從硬件設施完善到服務機制優化,譚套村以衛生所建設為抓手,將民生關懷落到實處,讓公共服務的溫暖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
訪問接近尾聲時,王偉書記熱情地分享了未來規劃,包括加強環境保護和推廣文化活動。夕陽余暉中,我們滿懷感動地離開了譚套村,心中對這片土地的振興之路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