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踐行新時代文化傳承使命,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汾水溯源·青春承脈”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19日至25日,在山西省臨汾市汾西縣開展了為期七天的社會實踐活動。青年學子們深入鄉村院落、文化保護單位與產業基地,以實際行動探索文化傳承新路徑,貢獻鄉村振興青春力量。
非遺活化:探尋古村文脈新生命
團隊首站深入師家溝村,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日上午,成員專訪了年逾六旬的剪紙傳承人劉雙秀,聆聽她堅守半世紀的心路歷程,記錄下傳統技藝后繼乏人的深切憂慮。在見證其精湛作品與現代創新的同時,另一組開展村民調研,廣泛收集對非遺傳承的看法。在回收問卷后,團隊成員對數據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發現大多數村民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持積極態度,但也存在一些擔憂,比如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傳承機制。
當天下午,步入清末師家大院,師生在“耕讀傳家”古匾下解讀磚雕“多子多福”“向學向善”的深意,于古戲臺感悟“道情表演”從日常到節慶的生命力。“傳承絕非紙上談兵,需在生活中接力,”隊員們紛紛感慨,“我們將以扎實調研,助力非遺在當代煥新。”
紅色傳承與溫暖實踐:青春的雙向奔赴
7月21日,實踐隊兵分兩路:一組隊員聚焦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風祥樓,開展細致調研。通過對明清時期木構架工藝、彩繪裝飾的詳細觀察與走訪,團隊詳細記錄了古建筑的歷史信息與技藝特點,為后續整理科普資料、推動古建筑活化利用奠定基礎;另一組隊員則走進社區兒童活動中心,開展非遺剪紙技藝傳承活動。通過互動教學與個性化指導,隊員們引導十余名兒童親手創作剪紙作品。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傳統藝術魅力,有效激發了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興趣。
帶著上午的收獲與感動,團隊全體成員于下午前往梅竹山莊養老院。青年學子們圍坐在老人身邊,傾聽他們飽含滄桑的人生故事與生活點滴。老人們或追憶往昔崢嶸歲月,或分享日常瑣碎溫情,字字句句都是歲月的沉淀。青年們則用真誠的陪伴和關切的話語溫暖著長者的心。在雙向的交流與共鳴中,年輕一代不僅傳遞了敬意與關懷,更從長者的智慧與人生閱歷中汲取了寶貴的精神養分。一位隊員動情地表示:“傾聽長者的故事,如同觸摸歷史的溫度;陪伴的過程,讓我們更深切地理解了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也體悟到文化傳承中那份珍貴的代際連接。”
紅色鑄魂與科技興農:信仰與發展的交響
7月23日,團隊一行拜訪了退役老兵張衛國。老人精神矍鑠,講述太原冬訓鍛造“硬骨頭”的歲月,強調“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刻骨責任,赤子之心深深震撼青年。兩代人共唱《打靶歸來》,激昂歌聲在小院回蕩。隊員們以打掃院落、擦拭軍功章、讀報講解新時代的方式致敬老兵。“從守護非遺匠心到體悟紅色精神,青年當傳承無形精神火炬,讓信仰扎根青春。”隊員代表感言。這堂無聲的思政課,將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
當日下午,實踐隊探訪了汾西縣益生菌業雙孢菇工廠。智能化菇房內菌床整齊,溫濕度精準調控,采收高效有序。技術員詳解液體菌種發酵、立體栽培等全流程技術,令隊員驚嘆“蘑菇背后大學問”。親身體驗溫控操作與鮮菇分揀后,團隊了解到該廠產品遠銷太原、北京,有效帶動村民就業增收,已成為當地特色產業和鄉村振興新引擎。
“從非遺根脈到紅色記憶,再到智慧農業,此行展現了鄉村發展的壯闊圖景,”隊長談影總結道,“青年一代既要守護文化根脈,更要以新知實干服務產業振興,在時代答卷上書寫青春擔當。”
此次“汾水溯源·青春承脈”實踐,是西安明德理工學院學子響應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生動注腳。他們以腳步丈量三晉厚土,用專業連接古今文脈,在非遺保護中注入青春創想,于紅色教育里堅定理想信念,在產業一線感知振興脈動,充分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的責任與擔當。這場跨越古今的實踐之旅證明,青年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者,更是鄉村振興偉業的生力軍。
圖文來源|“汾水溯源·青春承脈”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暑期社會實踐隊
圖文編輯|石佩田 王凱歌
審核|張劍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