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河海大學實踐團深入江蘇安捷汽車配件有限公司,聚焦汽車零部件制造領域,通過車間走訪、管理層訪談、一線調研等方式,探尋企業在市場波動、技術迭代中的發展密碼,解碼汽配產業的韌性鍛造與創新突破路徑。
實踐團首站抵達生產車間,自動化壓鑄生產線正有序運轉,機械臂精準抓取鋁錠原料,經1600℃高溫壓鑄、冷卻成型,5分鐘內產出汽車輪轂軸承單元毛坯。在質檢區,工程師王工手持三坐標測量儀,對剛下線的產品進行形位公差檢測,顯示屏上0.02mm的精度波動數據,牽動著整條產線的工藝調整。2023年研發期間,團隊針對純電車型電池增重問題,嘗試7種鋁合金配方、12種壓鑄工藝參數組合。通過建立數學模型模擬熱應力分布,最終采用“階梯式冷卻 + 局部補強”方案,使產品重量降低18%,強度提升25%,相關技術已申報3項實用新型專利。車間角落的 “試錯區”,堆放著200余件失敗樣品,每件都標注著“氣孔缺陷”“尺寸超差” 等字樣,成為技術迭代的 “實物教材”。在企業運營管理中心,電子大屏實時跳動著三大核心數據:原材料庫存周轉率、訂單準時交付率、客戶質量投訴率。

實踐團深入供應鏈管理部,見證了一場 “應急調貨模擬演練”:當系統監測到某批次鋼材因物流中斷觸發預警,智能算法自動生成3套替代方案 —— 本地備用供應商、跨省調撥庫存、工藝臨時調整。趙總監調出2023年暴雨災害的復盤報告,當時通過算法推薦的“工藝臨時調整 + 本地調配”組合方案,使訂單交付延誤率較行業平均水平低22個百分點,這類“數字韌性預案”,每年根據極端案例更新4-6次。
創始人盧總在訪談中,多次強調“汽配企業要扎根產業生態”。在被問到企業家精神中社會責任與商業盈利怎樣平衡時他指出,一個企業的發展首先是要以人為本,其次要創新,江蘇安捷對所有員工都繳納了五險一金,只有在福利有保證的情況下,員工才能積極主動地創新,企業才能持續充滿活力。社會責任方面,在被問及企業是如何將雙碳目標貫徹企業發展時,盧總認為企業必須要考慮綠色生產,公司采取加大光伏的策略,用地方面智能化管理,既能增加公司盈利能力,也能解決碳排放問題,增強了區域發展的動力。

江蘇安捷的發展軌跡,折射出汽配產業的進化路徑:在技術端,以“死磕細節”的研發精神突破性能瓶頸;在管理端,用數字化工具編織供應鏈韌性網絡;在生態端,以開放協同姿態共建產業未來。這些實踐印證,傳統制造企業的競爭力,已從單一產品優勢,轉向“技術 + 韌性 + 生態”的系統能力。
離開企業時,實踐團成員注意到廠區主干道的標語:“做汽車的‘骨骼’,更要做產業的‘脊梁’”。這句標語,既是安捷二十余年深耕汽配領域的自我定位,也為調研團理解 “制造強國” 的微觀實踐,提供了生動注腳 —— 真正的產業韌性,源于對技術的敬畏、對管理的精細,以及對生態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