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安塞設施蔬菜產業:從黃土坡到產業鏈的振興密碼
7月下旬,西農園藝學院赴延安水肥管理技術調研服務團隊學院設施農業調隊奔赴延安安塞區,開啟一場聚焦設施蔬菜產業的深度調研。從產業示范園里的技術攻關,到田間大棚的菜農故事,再到產業鏈上的企業探索,解碼安塞設施蔬菜如何在黃土高原上“種”出鄉村振興新圖景。
團隊成員合照——丁鑫羽攝
產業示范園:科技為筆,繪就發展藍圖
棚內黃瓜生長狀況——周宏燁攝
調研首站,團隊踏入安塞設施蔬菜產業示范園。這片承載著科研與產業融合使命的園區,正成為產業發展的“技術引擎”。在園區技術員的講解中,隊員們了解到,安塞區立足黃土高原氣候特點,聚焦“三改一提”關鍵技術,創新“九五”式棚型結構,讓大棚建設更適配本地環境。目前,這種棚型占比超92%,還在全市推廣 。
標準化生產體系里,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等6項技術落地,5大類蔬菜生產規程完善,農藥化肥“雙減”行動與質量追溯制度并行,守護著“從產地到餐桌”的安全。而機械化水平的提升同樣亮眼,自動卷簾、新型保溫被等技術全覆蓋,旋耕機等設備利用率超95%,軌道運輸車、自動溫控設備廣泛應用,讓大棚生產更智能、更高效,為產業規模化發展筑牢根基。
田間大棚:菜農為墨,書寫增收故事
團隊成員調研大棚狀況——周宏燁攝
離開示范園,團隊深入棗灣村等鄉鎮的蔬菜種植村。鉆進日光溫室,菜農們熱情分享“政策 + 技術 + 勞動”的增收秘訣。在政策扶持下,新建大棚有補貼、舊棚改造能扶持,讓農戶敢投錢、愿干事。技術培訓跟著季節走,從品種選種到病蟲害防治,專家手把手教,“安塞茄王”“宋莊小瓜”等品牌越叫越響,銷路越拓越寬 。
調研中,隊員們細致梳理種植規模、品類產量、銷售渠道等信息,也關注到農戶對市場信息、技術更新的需求。問卷調查與個案訪談里,菜農們盼著試驗站多送技術、企業多拓銷路,這些聲音,成為團隊調研的“指南針”——產業發展,終究要讓農民得實惠、能受益。
產業鏈條:企業為紙,鋪就振興之路
安塞蔬菜招安分揀中心——周宏燁攝
產業要長遠,鏈條得拉長。團隊走訪當地龍頭企業時發現,安塞設施蔬菜早已跳出“種菜賣菜”的單一模式。在智能化分揀車間,蔬菜清洗、分級、包裝流水線高效運轉,企業借著“安塞優選”區域公用品牌,把“塞北鼓鄉”“鼓鄉菜圃”等7個商標推向市場,“安塞茄王”在西安、武漢等地成了“香餑餑” 。“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模式里,企業一頭連著市場,一頭牽著農戶。訂單農業讓菜農不愁賣,標準化種植讓品質有保障,品牌化運營讓價格能提升。
這場實踐活動讓青春在鄉土中深深扎根——團隊成員將知識和汗水播撒在鄉村大地上,以個人理想追求同鄉村振興緊密結合為使命,用實際行動詮釋青春風采。
團隊成員與技術員杜來宏交流——周宏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