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薄霧還未從蒼翠的苗嶺山間完全散去,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縣頗洞村頗洞小學的教室里,已傳出朗朗書聲與充滿好奇的提問聲。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的長青青曦支教團,自7月21日起在此展開為期兩周的深度社會實踐,他們精心設計的科普課程、特色夢想課堂和前沿的AI體驗等,為孩子們推開了一扇扇眺望廣闊未來的窗扉。
智慧課堂:為山鄉童心插上科技翅膀
面對孩子們清澈而充滿求知欲的目光,支教團隊深知知識啟蒙的力量。他們依托多所高校的優質資源,為孩子們奉上了一場內容豐富的“知識盛宴”。青曦實踐團和哆嗦高校進行合作,錄制了一系列科普課程,宇宙星辰的壯麗、自然萬物的奧秘被生動講述,點燃了孩子們對科學世界的探索熱情;特色夢想課程則引領孩子們描繪未來藍圖,在心中埋下志向的種子;尤為引人注目的是AI體驗課,孩子們第一次親手操作簡易編程模塊、與智能設備對話,在驚嘆與歡笑中觸摸科技浪潮的脈動。一名學生在體驗后興奮地說:“原來機器人真的可以聽懂我的話!以后我也想造一個聰明的機器人!”
課堂之外,支教團精心策劃的辯論賽上,孩子們圍繞身邊議題展開思想交鋒,稚嫩的聲音中閃爍著理性思辨的火花;趣味運動會上,歡笑聲、加油聲此起彼伏,團隊精神在汗水中悄然凝聚;非遺竹編活動中,古老技藝在孩子們指尖煥發新生;攝影課堂則引導孩子們捕捉家鄉之美,發現平凡生活中的動人瞬間。每一個活動,都如同一顆投入心湖的石子,蕩開層層漣漪。
腳步丈量:深研鄉土傳承紅色基因
支教團隊并未將腳步局限于校園。利用寶貴的周末時光,他們深入黔東南腹地,在行走中感知鄉土脈動,在調研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從江縣,師生們踏入層層疊疊的梯田,沉浸式調研古老而智慧的“稻魚鴨共生”生態系統。他們仔細觀察魚兒如何在稻苗間穿梭,鴨子如何清除害蟲雜草,深切領悟了生態循環的和諧之道與先民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這片人與自然協同書寫的生態畫卷,成為學子們理解可持續未來的生動教材。在貴洞,團隊深入調研當地自然與人文資源保護開發現狀。他們走訪村民,傾聽故事,實地勘察,思考如何將這片鐘靈毓秀之地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造福鄉親的金山銀山,為鄉村振興貢獻青年視角的方案。三穗縣楊志成將軍紀念館成為一堂深刻的紅色教育課堂。透過珍貴的歷史文物與詳實的圖文資料,楊志成將軍為民族解放和人民福祉奮斗終生的光輝事跡震撼著每一位學子的心靈。
青春回響:心之所向與鄉土滋養
為期兩周的實踐如白駒過隙,但對于參與其中的每一位大學生而言,這份經歷重逾千鈞。他們不僅用知識為鄉村兒童點亮心燈,更在鄉土中國的廣袤課堂中汲取了豐厚滋養。一位隊員在總結中動情寫道:“孩子們純真渴望的眼神,鄉親們質樸真誠的話語,還有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智慧與堅韌,都深深烙印在我心中。這讓我更真切地理解了腳下這片土地的需要,也更明晰了我們這代人肩頭的責任——把智慧與汗水融入鄉村的振興之路。”
當青年學子的智慧微光匯聚成束,照亮苗嶺深處的求知之路;當青春腳步丈量鄉土,深研生態智慧與紅色根脈,這趟黔東南之行便超越了單純的知識傳遞。它是在孩子們心田播撒希望的種子,也是在青年心中厚植家國情懷的沃土。高校學子們以知識反哺鄉土,用腳步丈量責任,在服務社會的生動實踐中,奏響了一曲新時代青年擔當與奉獻的青春之歌。這動人的旋律,必將長久回蕩在苗嶺的山谷之間,回蕩在每一位參與者未來人生的奮斗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