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精神,推動革命傳統教育深入基層,2025年7月8日,華東師范大學學生付卓宸、陳彤芳、楊子萱、沈昕瑤一行,作為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深入江西和君教育小鎮,為小鎮職工帶來一堂主題為“職工群體續寫‘大思政’育人新篇章”的生動黨課。此次活動是大學生響應“三下鄉”號召、深入蘇區鄉村開展社會實踐的重要環節,也是一次向守護紅軍舊址的基層員工反哺紅色文化、實現“雙向奔赴”的有益探索,吸引了小鎮綠化、客房服務、宣解等多個崗位的職工積極參與。
回溯歷史悟精神
宣講伊始,付卓宸同學以陳毅《梅嶺三章》中“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的鏗鏘詩句開篇,深情回溯1936年冬梅山被圍時,陳毅在生死關頭以筆明志的壯烈場景,深刻引出了贛南留守紅軍在極端困境中所展現的“信念如磐、人民至上、艱苦奮斗、敢于犧牲”的偉大精神。
隨后,宣講將目光聚焦于和君教育小鎮所在地梓坑村,結合當地保存完好的蘇區時期軍區機構、總供給機構、國家銀行機構、兵工機構四大紅色舊址,生動說明了這些“活化石”如何通過沉浸式教育讓紅色資源煥發新生。同時介紹了小鎮“村企融合”發展模式帶動集體收益顯著增長,以及“文家樂”情景劇《梓坑薪火》在傳播紅色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充分展現了留守紅軍精神在當代鄉村振興實踐中的強大生命力。
結合實踐談轉化
針對職工如何在新時代踐行留守紅軍精神,實踐團提出了“融合、浸潤、傳遞”的三步走實踐路徑:鼓勵職工積極參與“紅色課堂”、“重走紅軍路”等活動深化精神認知;在日常工作中以堅守崗位、團結協作體現責任擔當;在服務細節中巧妙融入紅色元素,向游客和身邊人傳遞這份寶貴的精神力量。
在熱烈的互動交流環節,職工們結合自身經歷踴躍分享感悟。一位女職工動情地說:“走進蘇區時期那些舊址,讓我們能直觀地‘觸摸’到歷史。那種堅定的信念,是革命年代最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另一位男職工則以身邊同事為例感慨道:“就像我們小鎮的綠化工人,酷暑高溫下日復一日堅守崗位,汗水濕透衣衫也一絲不茍。這不僅僅是為了工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這份堅守的精神內核,與當年留守紅軍誓死守衛陣地的信念何其相似!”
紅色基因續傳承
此次“三下鄉”宣講活動不僅讓和君小鎮職工對贛南留守紅軍精神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成功構建起華東師大學子與基層職工之間“雙向學習、共同成長”的堅實紐帶,深刻體現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服務中成長’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