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的號召下,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深入推進。而人才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正迎來新的發展空間。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桑榆啟春”學術調研團隊聚焦高知退休人才返鄉問題,通過在多省市中開展村集體及上千戶農戶的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探索高知退休人群返鄉助力鄉村振興的驅動因素與優化路徑,構建了“智力返鄉”新模式,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調研團隊以“高知退休人才返鄉”為研究切入點,認為這部分人才擁有豐富的專業經驗、較多閑暇時間以及濃厚的“鄉愁”情結,是釋放智力資源、助力家鄉振興的重要力量。項目覆蓋3個省、14個市、40余個村集體以及1000多戶農戶,在實地訪談和數據采集中發現:農戶在技術指導、資金支持、產業轉型等方面存在巨大需求,而高知人才返鄉支持不僅有助于彌補農村“技術短板”,更能激活鄉村社會治理、文化傳承和產業升級的內在動力。
調研數據顯示,近62%的高知退休人員認為家庭因素是返鄉的主要障礙,約31%的受訪者反映鄉村政策支持不足,使他們難以在家鄉找到合適的發展平臺。同時,調查還揭示出農村在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支持和產業環境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僅有約34%的農戶對現有基礎設施表示滿意,而區域發展不平衡、青壯年流失等問題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鄉村的長遠發展。
為破除返鄉過程中存在的供給缺位與接納壁壘,調研團隊提出了以“智力返鄉”為核心的“三維賦能”解決方案。一是通過搭建城鄉對接的數字平臺,實現高知人才與農戶、鄉村政府之間的信息精準匹配與遠程技術指導;二是建議成立“同鄉互助會”,構建由專家顧問團與村集體共同參與的“雙導師制”合作模式,使得專業知識與本土經驗相互融合,提升項目落地效率;三是呼吁進一步強化政策激勵,建議農業農村部門制定專門針對高知返鄉人才的優惠政策,包括稅收減免、創業扶持、績效分紅和風險補償等,切實降低返鄉門檻,激發人才返鄉熱情。
此外,調研報告中還指出,當前許多村集體仍存在對高知人才“工具性利用”與“系統性融合”之間的矛盾,部分村委僅將高知人才視為“短期外援”,導致雙方合作缺乏長期規劃。為此,團隊建議明確高知人才在產業規劃、技術指導等領域的決策參與權,通過構建利益共享機制,真正實現人才與鄉村資源的深度對接。
項目成果初步顯現:在同鄉互助、平臺對接和政策激勵三方面的實踐中,調研團隊已促成了多項合作協議,并在《新華網》《中青網》《大學生網報》等媒體上獲得廣泛報道。同時,項目在省級大創項目、優秀調研報告及校級“三下鄉”實踐中屢獲殊榮,充分展示了“桑榆啟春”模式在破解鄉村振興人才瓶頸方面的實踐價值。
“智力返鄉”不僅彰顯了高知退休人才的奉獻精神,也為新時代人才服務鄉村振興提供了全新思路。面對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戶生產規模小、技術和金融支持不足等問題,項目團隊認為,只有通過數字平臺、同鄉互助和政策激勵的多方聯動,才能形成一套具有長效機制的返鄉智力支持體系。未來,該模式有望在更廣泛的區域推廣,助力更多鄉村實現宜居宜業目標,推動城鄉融合與共同富裕進程。
正如調研團隊在報告中總結的那樣:“莫道桑榆晚,智力返鄉正當時。”高知退休人才以其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為家鄉建設貢獻余熱,他們的返鄉不僅是個人價值的再實現,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持久的智力動力。隨著各項支持政策不斷完善和城鄉協同發展不斷深入,未來“桑榆啟春”模式必將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構建美麗鄉村的重要力量,為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