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5日,山東省實驗中學報告廳內涌動著青春的熱浪。來自山東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山音回夢調研宣講團的本科生曹同學以"雙線同行·薪火相傳"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方式開展母校回訪宣講活動。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不僅讓300余名高中學子觸摸到真實的大學生活圖景,更在寒冬中架起精神傳承的溫暖橋梁。
數字背后的溫度:創新宣講模式激發參與熱潮
活動采取"云端直播+線下互動"的復合形態,線上直播間累計觀看人次突破200,彈幕互動量達500余條。"學長說的八校區食堂菜系是真的嗎""青島校區圖書館真的面朝大海嗎"等充滿煙火氣的提問,讓實時評論區持續飄起"哈哈哈"的歡樂符號。線下活動現場,當宣講團成員帶著山東大學定制文創產品走進高三(2)班教室時,雷鳴般的掌聲持續半分鐘,現場拍攝的視頻里,不少學生邊鼓掌邊紅了眼眶。
該校團委實踐部負責人介紹,今年寒假共有127支宣講團隊奔赴全國23個省份,其中43%的團隊采用線上線下融合模式。這種打破時空限制的創新實踐,既延續了傳統宣講的情感溫度,又借助新媒體技術擴大了輻射半徑,使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傳播效能提升近40%。
文化浸潤式宣講:讓大學精神可觸可感
宣講現場,曹同學以《我的山大十二時辰》為主題,通過自主設計的動態PPT帶領學弟學妹展開沉浸式校園漫游。清晨文學生活館的經典晨讀、正午齊園食堂升騰的煙火氣、傍晚青島校區海天之間的落日熔金,每個場景都搭配著真實的學生vlog片段。當播放到中心校區銀杏大道金葉紛飛的延時攝影時,現場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驚嘆聲。
在學術文化板塊,宣講團成員特意展示了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的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影像。幽藍色儀器光芒中,機械臂精準抓取的畫面引發陣陣驚嘆。"原來教授上課時會把最新科研成果轉化成教學案例""理工科實驗室比科幻電影還酷",學生們在反饋問卷中這樣寫道。這種具象化的展示方式,使抽象的"雙一流"建設成果轉化成了鮮活的認知體驗。
成長的雙向奔赴:在傳承中實現自我超越
準備宣講材料的過程,成為曹同學重新認識母校的精神之旅。在整理校史資料時,他系統梳理了從1901年山東大學堂"為天下儲人才"的初心,到今日"雙一流"建設中的科技突破。"原來我們實驗室的智能電網技術,竟與三十年前校友參與的三峽工程有技術傳承",這種發現讓宣講內容更具歷史縱深感。
活動現場設置的"時空信箱"環節尤其令人動容。高三學子在特制信箋上書寫對未來的期待,其中超七成提到"成為山大人"的愿景。曹同學向記者展示了一封特別來信:"看完你拍的青島校區星夜,我才明白《滕王閣序》里'俊采星馳'的意境。明年九月,讓我們銀河廣場見!"這些跨越代際的對話,印證著教育家潘懋元所言:"高等教育的精神感召力,往往在課堂之外完成最動人的傳遞。"
教育生態新探索:第二課堂的育人價值重構
本次活動特別設置"成長方法論"共享模塊。曹同學以時間軸形式復盤高三備考歷程,當投影儀顯示出他高考前夜整理的錯題本照片時,現場響起強烈共鳴。高三學生王某在采訪中表示:"看到學長用不同顏色筆標注的知識漏洞,我突然理解真正的努力不是耗時間,而是講方法。"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宣講會專門開發了"山大通關秘籍"微信小程序,內含20個校園文化彩蛋。數據顯示,活動結束后小程序訪問量持續攀升,用戶平均停留時長達到8分鐘。這種將育人元素植入新媒體的嘗試,為高校招生宣傳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山東大學本科生院劉教授指出:"這些00后學子用Z世代的話語體系,構建起高校與中學的對話新范式。他們不僅是校園文化的接收者,更是創新傳播的實踐主體,這種身份轉變對高等教育生態重構具有啟示意義。"
活動尾聲,曹同學向母校贈送了記錄山大海景的沙畫瓶,瓶中178顆貝殼對應山東大學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數量。這個充滿巧思的禮物,象征著無數青年學子正帶著夢想的微光,向著黃海之濱的學術燈塔進發。正如活動現場橫幅所書——今日你以母校為榮,明日母校以你為榮,這場跨越冬天的對話,早已在少年們心中埋下春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