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一雙巧手,紙隨剪轉(zhuǎn),心隨紙動。剪紙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nèi)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式之一,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流傳深廣。為加深對剪紙藝術的了解,弘揚并傳承這一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8月4日,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啟為創(chuàng)新團隊前往安徽省合肥市,拜訪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九十歲高齡的馬家軒老先生。馬老在雕塑,剪紙等多方面有著非凡的造詣,團隊成員與馬老交流了藝術傳承的未來道路,并學習剪紙藝術,為傳承非遺盡綿薄之力。
團隊成員跟隨馬老進入工作室內(nèi),映入眼簾的是琳瑯滿目的藝術制品與簡易的制作工具。剪紙、蛋雕、面塑形色各異,靈動傳神;牛奶盒制的工具盒,竹竿削出的雕筆種類豐富,簡易且精。從馬老口中,團隊成員了解到,合肥地域剪紙文化,統(tǒng)稱“廬陽剪紙”。相較其他地域而言,更加注重人物細節(jié)與抽象表達。在制作中強調(diào)突出人物特點,避免過于繁瑣。常用夸張手法與抽象提煉,再用最簡單的工具,簡單的步驟制作特點突出的剪影作品。
團隊成員翻閱了馬老的作品集。馬老從二十歲起開始練習剪紙,至今保存下來的,有三本作品集,共計1800多張。馬老的作品,從天馬行空,略顯青澀。到如今對細節(jié)近乎完美的把控。70年的練習,廬陽剪紙技藝在馬老手中得以發(fā)揚,傳承。馬老對團隊成員侃侃而談中國藝術發(fā)展史。從傳統(tǒng)工藝美術,到未來發(fā)展藍圖。對于剪紙藝術,馬老從傳承傳統(tǒng)剪紙,到開發(fā)剪影技藝,再到重色剪影的技藝精進。馬老在剪紙制作的過程中,保持以初心映匠心的堅守,一絲不茍傳承剪影技藝,一刀一筆鐫刻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