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是最后一塊補天石,被歷代人民耐心呵護,人們用心頭熱血精心打磨,將生活智慧、文化歷史雕刻其上,傳承千年熠熠發光。當踏進棕編工作室的那一刻,我就被那一個個小巧、精美的棕編工藝品所吸引,不由得感嘆手藝人的偉大。據冉崇軍先生介紹,棕編的手工技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叫胡椒眼技法,即將棕絲等距排列的經線相互交叉形成菱形,再用兩根緯線穿于菱形四角,依此類推,編織處窗花般美觀規則的圖案;第二種為密編法,藝人采用疏密相同、距離相等且重復的方法進行細密的編織,這種編織方法多用于鞋、扇等產品的編織;第三種是“人”字形編法,即以“人”字圖案來設計或控制棕編的經緯走向或構圖,這種編織方法通常使用在帽、席等生活用品編織上,具有美觀大方的特點。
文化之韻,歷久彌新,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民族獨立品格的歷史憑證,也是我們滿懷信心走向未來的堅實根基和力量與智慧之源。當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時,我從冉崇軍先生的眼中看到了一絲無奈。“以前也有很多年輕人來學習棕編,可惜的是有許多半途而廢的,還有一些學有所成后覺得工作艱辛賺不到錢而轉行的。”冉崇軍先生說到。
為什么冉先生能在棕編這條路上一直堅持下去呢?他笑著說道:“傳承技藝最終還是要靠傳承人,自己會一直熱愛這門技藝并堅持下去,作為一個傳承人,我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喜愛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使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播和傳承。”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堅持,所以傳承。冉先生堅守著自己的初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做著同樣的事情。這種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深深打動了我。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更應該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使命,保護好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文化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