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靈薇、王渼晨、李琪、吳李越、王晨昕
摘要:我們小組于在今年暑期對疫情下歌仔戲文化的傳播展開研究,通過檢索圖書館檢閱、網絡搜索等方式對相關書籍、期刊等文獻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分析歌仔戲的發展現狀,總結后疫情下的戲曲文化傳播特點,結合實地考察與資料查詢,探究歌仔戲的發展路徑,我們通過深入研究,對歌仔戲在疫情環境下的發展模式有了新的看法。
關鍵詞:歌仔戲;疫情環境;文化傳播
為了傳承地方特色,福建對戲曲的傳承和發展一直在不斷努力中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充分肯定了戲曲藝術在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獨特作用,明確提出了戲曲在當代傳承發展的指導思想。2016年《廈門市傳承發展地方戲曲實施意見》,從改善地方戲曲劇團生產條件、加強政策及財政保障、創新人才培養和用人機制、普及推廣、搶救保護及理論研究、服務群眾能力、強化領導及措施保障等九個方面進行規劃。2019年07月10日,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成立,經營范圍包括負責歌仔戲劇本創作、表(導)演、音樂和舞臺美術創作、研究挖掘、傳承培訓及對臺對外文化交流。
從戲曲受眾出發,通過“戲曲進校園”等一系列針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活動來達到對年輕一輩的歌仔戲宣傳推廣。以此擴大歌仔戲的受眾群體、觀眾人數。
在傳播媒介和渠道方面,利用互聯網+規劃與歌仔戲宣傳品牌、營銷推廣、交流活動、大數據決策相結合。通過微博、抖音、小紅書、微信公眾號、直播宣傳等推廣,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青年人參與到歌仔戲的傳承與發揚。
自2004年以來,文化部所屬中華文化聯誼會與廈門市政府在廈門連續舉辦了“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和“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與北京市相繼舉辦了“海峽兩岸文化節暨京臺文化周”、“兩岸城市藝術節――城市文化互訪系列(臺北周、北京周)”活動,有力推動了兩岸文化交流。
二.后疫情下的傳播特點
疫情以后,戲曲文化的傳播受到很大影響,劇院排戲的頻率降低,觀眾減少,戲曲的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數字經濟突飛猛進,互聯網加快了當代戲曲的轉型發展。我們通過檢索圖書館檢閱、網絡搜索等方式對相關書籍、期刊等文獻資料進行收集整理,總結出以下傳播特點:
在疫情影響下,線下傳播受到局限,許多線下的民間戲曲活動都不得已被迫暫停,這就使得傳播中心更多地要將創新拓展戲曲傳播途徑。如拍攝戲曲電影、現實題材劇本改編等。但依數據表析,相比疫情前的戲曲發展目前仍相差甚遠。促成了線上戲曲網絡結構的搭建,進而形成戲曲新業態。福建省廈門市歌仔戲研究中心等機構,以及劇院、劇團開設了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賬號,打造線上互動的傳播模式,戲曲演員通過平臺直播,實現演員觀眾零距離交流,運用多樣化的藝術形式普及戲曲知識,促進戲曲線上線下的全面發展。
我們通過調研發現,年輕人對戲曲的創新和傳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熱愛戲曲的年輕一代正推動著戲曲走向現代化。廈門理工學院的學生拍攝紀錄片《藝出好戲》展現年輕一代的視角下的閩南歌仔戲,既是對歌仔戲的繼承,也對中國傳統戲曲的生存現狀做出思考。偶像團體成員劉彰翻唱《身騎白馬》,實現傳統歌仔戲與現代音樂的結合,碰撞出歷史的火花。年輕一代用自己的奇思妙想為續寫歌仔戲新篇章付出努力,成為歌仔戲適應現代戲曲市場的主力軍。
劇院、劇團注重技術的革新,將現代科學技術運用到戲曲的演出中,VR、AR、全景聲等創新技術的結合,增強了現場表演的效果,給觀眾呈現出視聽結合的戲曲盛筵。各劇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道具、演員妝容造型等方面作出創新,保留經典的同時,融入現代美術的元素,帶給觀眾新奇的戲曲體驗。
三、發展路徑
結合實地考察與資料查詢后,我們統計了歌仔戲目前的發展路徑,并在其基礎上,參考其他劇種的優秀宣傳方式對其進行了完善,補充了一些可供歌仔戲進一步宣傳的途徑。具體見下圖:
發展路徑 |
平臺 |
內容與形式 |
文創產品 |
線上+線下 |
文化+商業:歌仔戲周邊文創(盲盒、郵折等)/動漫ip,打造動漫單元劇/表情包系列
文化+旅游:旅游文創紀念品/歌仔戲文化特色旅游線、研學路線 |
網絡直播
|
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嗶哩嗶哩等 |
開設線上舞臺直播/歌仔戲教學/科普歌仔戲知識 |
推文 |
微信公眾號 |
與其他各個平臺聯動,實時更新歌仔戲演出信息、開設文創產品介紹、歌仔戲沙龍總結等相關專欄 |
論壇 |
社會平臺+校園平臺 |
官方在微博建立超話、貼吧建立歌仔戲吧等/戲曲進校園,創建歌仔戲社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