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8日-8月5日,河海大學“漁你同行”調研團以研究探索長江退捕漁民可持續生計和發展途徑為出發點,先后赴長江江蘇段南通市、揚州市、泰州市、無錫市、蘇州市等沿江八市與湖南省長江經濟帶典型城市開展為期9天的調研實踐活動。
在長江“十年禁漁”工作、“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背景下,如何鞏固禁漁成果,讓昔日以船為家、以水為生漁民走上岸、立住腳、謀發展,開啟上岸新生活,做好政策“后半篇文章”,是高質量打贏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使命。從2020年起,“漁你同行”調研團開始致力于關注退捕漁民的上岸、轉產轉業、生活生產質量保障提升等民生問題。為響應河海大學“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號召,“漁你同行”團隊再出發,通過資料調研、實踐走訪、問卷訪談等形式,尋求現行禁漁條件下保障漁民生活質量、提高漁民收入的有效經驗,分析當前轉產安置機制存在的優勢與不足,歸納其運行發展的普適性條件,彰顯當代青年大學生的使命擔當。
訪政策前沿,明發展之道
為深入探究各市退捕漁民補償機制落實狀況與未來規劃,7月28日起,實踐團成員分赴南京等長江江蘇段沿江八市與以湖南為代表的長江經濟帶沿岸典型省份,并各市農業農村局等相關單位取得聯系,對漁民轉產安置等相關工作的負責人進行訪談。訪談過程圍繞各市退捕漁民的基本生活現狀、轉產就業、生活補助、社會保險等補償機制的落實狀況以及“十年禁漁”政策的未來發展規劃等展開。
據各地工作人員介紹,自2020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分類分階段實施漁業進步起,僅僅兩年時間,長江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便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各地水質明顯變好,魚類數目以及種類大幅增長,生態多樣性大有好轉,長江水域生態總體呈逐步恢復的良好態勢。
在退捕漁民可持續發展方面,團隊成員了解到政府關于漁民的補償安置措施也正逐步落實,各市根據漁民年齡結構、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等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轉產轉業安置方案,拓寬就業渠道。其中,南通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施百靈副支隊長提到,為促進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南通市人社局開展了“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薦、1次技能培訓”的免費就業幫扶;并安排專人負責退捕漁民的就業問題,建立每周數據跟蹤調度機制,確保做到漁民轉產轉業“村不漏戶、戶不漏人”。目前,大部分地區已經實現漁民轉產轉業率100%、社保參保率100%、社保繳費補貼率100%等多項指標,解決了漁民的基本生存問題,充分保障了漁民的基本權益。各地工作人員表示,提高漁民生活質量,滿足漁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他們后期禁捕政策推進的重點工作。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各市相關單位負責人
探人民一線,尋改進之法
為了解“十年禁漁”政策下漁民生活現狀、科學評估上岸漁民可持續生計發展能力,團隊成員分赴南通市五接鎮、蘇州市七都鎮、揚州市里點鎮等數個退捕漁民居住地,調研漁民生活質量并請他們幫忙完成調查問卷。在走訪調查過程中,實踐團成員接觸到許多退捕漁民,或從事水產品加工、休閑漁業等新型涉魚產業,或通過公開選聘、競爭上崗等方式在生態修復湖庫區參與資源養護,完成了從捕魚人到護漁人的轉變,這些漁民的成功轉型是長江漁民上岸工作的一個縮影。
同時,也存在需要兜底幫扶安置的退捕人群,他們大多年齡較大,學習能力弱,技能單一,缺乏職業競爭力,再就業可能性小,生活幸福指數低。深入了解禁捕漁民的生活現狀以及他們面臨的生活難題后,實踐團成員提出了實施動態監測、做優后續保障、確保安置規范等建議,以期做好退捕漁民后續跟蹤幫扶工作。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各市相關單位負責人
獻河海智慧,覓自身發展
補償是漁民上岸的過渡手段,發展是可持續生計的唯一途徑。讀書為元元,河海學子用理論指導實踐,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力求為江蘇省“十年禁漁”的政策執行和漁民的補償機制創新做出貢獻,為其他省市的沿江地區貫徹落實“十年禁漁”政策的方案提供參考,為長江大保護與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貢獻河海智慧。
此次社會實踐中,實踐團成員打破專業束縛,了解政府部門對于“十年禁漁”的政策導向,擴充自身關于長江生態建設、“十年禁漁”規劃的知識儲備,開拓了視野。同時,隊員們在實踐中“知行合一”,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內化,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于探索”,實踐團始終牢記河海大學校訓,在實踐中感悟和學習吃苦耐勞、細心鉆研的河海水利人的精神,努力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水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