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集美大學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吹角連營夢之隊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活動以臺灣眷村發展演變為基礎,以考察同安軍營村的建設發展為目的,以期探索鄉村建設在生態和文化上長期發展的方式,響應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政策。
本次實踐活動分為兩步走的形式。首先隊伍先去實地調研同安軍營村村,了解其發展狀況。實踐后通過分析臺灣的黃明慧老師調研臺灣眷村的資料,將兩者進行對比。最后總結心得,提出關于鄉村發展的建議。
在實地調研同安軍營村中,實踐隊主要通過參觀特色景點、參觀黨史館、采訪村干部、走進茶園等方式,從多角度考察鄉村建設發展,積極了解當地政府實施的相關政策,并為國家對鄉村振興的研究發展提供相應的素材。
在實踐結束后,我們通過整理臺灣眷村的資料,與軍營村進行對比,實現閩臺兩地村落的“夢幻聯動。”在“聯動”中總結出眷村成功發展的經驗,有助于促進軍營村的鄉村振興。
眷村的空間構成深具工業的特色,里面的小孩們以它的獨特空間當做游戲的樂園,其中六燃獨特的歷史使當地的居民的工作都包括軍方顧問等角色。其中編撰的《大煙囪下的故事》一書,雖然集結起來的只是身邊的“小事”,但往往“小事”才是最彌足珍貴的回憶。
因此,軍營村也可以效仿六燃,收集本地村民的生活經歷并整理成冊,締造村莊內外珍貴的歷史記憶。
隨著時代發展,眷村因為階段性任務完成、都市計劃發展等等原因,逐漸拆遷、消逝,遂使得眷村人滋生一股亟欲保留記憶、證實過往族群生命痕跡的書寫動力,眷村文學因此而誕生并興盛。而在討論以眷村為背景的文學創作時,常以小說作品為代表,如白先勇的《一把青》、張啟疆《消失的□□》等,多以懷鄉、憶舊或書寫眷村二代生活為主。
相比之下,軍營村似乎缺少記錄當地社會歷史的文學,可以從文學角度出發,鼓勵各階層人士進行軍營村主題的創作,為軍營村積累文化底蘊、為后世鄉村建設提供歷史借鑒。
彩虹眷村亦是當時移民的軍眷社區,本應難逃重建和拆遷的命運,但整個眷村卻因為
黃永阜先生的努力而得以保存。黃永阜先生從 86 歲的時候開始,用畫筆在眷村老舊的房屋、地面上描畫色彩斑斕的世界,這也成為了“彩虹眷村”這個名字的由來。黃永阜先生本人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彩虹爺爺”,他的堅持也感動了大批社區造的工作者。他們為彩虹眷村建立自己的網站,定期發布和更新彩虹眷村的相關信息,也通過路透的方式將這個小社區宣傳給臺灣民眾,還以彩虹眷村的歷史故事為背景拍攝微電影。如今彩虹眷村已從一個瀕臨銷聲匿跡的廢舊社區發展成了游客如織的旅游勝地。
而軍營村的房屋大都因接受改造而顯得樸素單一,可以通過墻繪等其他繪畫方式為本村增添特色,給村民帶來視覺沖擊,并自發地加入到社區的保護和建設中,又能吸引游人前來;網絡宣傳也可為社區發展開辟新的營銷途徑,這是社區營造工作中新的熱點和成功典范,值得缺乏宣傳力度的軍營村學習;軍營村還可以發掘如彩虹眷村黃永阜這樣的榜樣人物,既能對當地居民起到模范作用,又能成為當地對外的鮮明標志。
新竹市眷村博物館屬于公營游憩區,其營運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利潤,而是讓游客了解眷村文化與歷史背景。眷村博物館透過各種技術制作展示,試圖將眷村與眷村文 化再現于博物館之中,以保存即將消失的眷村文化,對歷史文化的保存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軍營村的初心使命館或許能承擔一部分博物館的職能,展出更多與當地相聯系的物件,體現黨和群眾聯系的逐漸深化。
本次實踐隊走進環境優美、文化獨特的軍營村,走進鄉村振興的發展。深刻認識到軍營村是一個生態和發展“兩手抓”的地方。實地考察后,再與臺灣眷村進行對比,提出有利于軍營村發展的想法和建議,實現閩臺兩地聯動。實踐隊隊員也在探索中成長,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當地鄉村的振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