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長江旱情,承擔青年使命
近年來,中國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高溫、干旱災害風險加大,嚴重影響了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在2022年夏季,長江中下游流域遭遇了自1961年后持續時間最長的高溫天氣,流域內多地出現缺水干旱、農作物產量大幅減小,收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為了進一步了解長江干旱下農業經濟情況,同時承擔大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社會民生的責任,假期中,我與實踐團共同查閱文獻資料、搜集新聞報道、進行數據分析,了解了此次干旱發生的背景與影響,各地有關部門減災措施。
根據視頻資料與新聞報道,干旱發生階段,高溫少雨的天氣導致長江流域土壤墑情下降,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以及經濟林果、水產養殖等造成了不利影響,流域內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市,農業發展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干旱造成的沖擊,農產品產量減產,質量下降,其中以洞庭湖流域,鄱陽湖流域尤為嚴重。為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利益,最大程度上減小農產量減值損失,各級部門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且不限于新建灌溉站、及時發布農產品抗旱要點等。
此外,為了切身感受受災人民的遭遇,理解他們的心情,并考察農業生產的恢復情況,團隊成員李鑫隆、葉巧琳分別前往安徽省合肥市南部村莊,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下莊村產業園進行實地考察。在合肥,李鑫隆走訪了當地十幾戶農民,與他們交流干旱后農業收成狀況,政府幫扶措施,向他們請教防災經驗,并向他們表達了最深切的關心與祝福。在贛州,葉巧琳采訪了當地村支書歐陽東升先生,記錄了臍橙產業園及水稻基地自受災以來的產量,并觀察了產業園內農產品生長情況。
(圖為實踐團成員李鑫隆與合肥市村民交談)(圖為實踐團成員葉巧琳赴臍橙果園實地考察)
在進行了線上調研和實地走訪后,實踐團成員們感悟頗多,對流域內所有受災人民抱有深深的同情,并感慨全國各省在面對災情時臨危不亂,井井有條制定應對措施的氣魄,驚嘆于人民群眾團結一心共同抵抗旱災的決心與力量,并由衷地表示,身為21世紀最朝氣蓬勃地青年群體,應走入基層中,學習基層人民身上最寶貴地精神品質,發現人民面對的困難,并動用自身力量,幫助宣揚傳達,為他們尋求各方幫助。而關注國家和經濟發展對我們這群商科學生、國家未來接班人之一更是有著不一般的意義,有助于我們增加實踐經驗,明晰產業經濟走勢。與此同時,這次長江流域旱情調研,也是身為河海學子的我們,對于“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最深刻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