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又稱“春貼”“對聯”,其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中國特有的文學藝術形式。早在宋代,春聯就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十分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除舊迎新的喜慶場面。千百年來,春聯集傳統文化和藝術表現于一身,貼近生活,星火傳承,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周汝昌先生曾評價春聯習俗是舉世罕有倫比的最偉大的、最瑰奇的文藝活動。近年來,隨著國際交流的深入與中華文化的廣泛傳播,中國的春聯遠渡重洋,走上國際舞臺,為國際友人喜聞樂見,成為世界藝術殿堂里的一顆璀璨明珠。

楊洋的春聯練習
在寒假期間,楊洋基于自身興趣也開展了書法練習,2023年2月3日至4日,楊洋正式書寫了多副春聯。在書寫春聯的過程中,她深切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優雅與美感,她認為不論是軟筆書法、還是春聯習俗,都是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的精華,其中都鐫刻著中華兒女的集體記憶、流淌著中華文化的血液。但是,她也有一些遺憾的心情。因為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用電子產品作為自己與外界溝通的媒介、作為學習工具等,慢慢的,用硬筆寫字也成了一種奢侈,而這種書法藝術、書寫春聯的傳統在這樣的背景下更是前路充滿荊棘。春聯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如書寫春聯習俗的衰落、春聯內容單一且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等問題。

楊洋正在練習書法

楊洋的書法練習
我國“過春節、貼春聯”的習俗已有千年歷史。麥克盧漢的泛媒介觀認為萬物皆媒,中國傳統習俗的春聯則是一種特殊的傳播媒介,已成為表達與傳播人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特殊載體,在傳統習俗中扮演著特殊角色。春聯意涵豐富,字里行間不僅有民眾的智慧和美好愿望,也蘊含著民眾對國家的認同。因此,對春聯的認識與了解、軟筆書法的練習等等都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春節期間,應該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形成一種“文化自覺”。因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任務落在每一位中華兒女身上,日常生活中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學習、實踐都是必要的。

楊洋完成的春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