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不變,紅心永傳
來到平山縣西柏坡鎮已是黃昏,暮色中的西柏坡散發出一種獨有的氣質,寧靜而肅穆。這個三面環山,一面環水的小山村,在一片向陽的馬蹄狀山坳里孕育出了無數為國犧牲、為國建設的好兒女。我懷著無比崇敬與莊嚴的心情,跟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法學院薪火相傳實踐隊深入革命圣地西柏坡開展調研學習活動。
令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當兵四十載的老黨員李永德,在西柏坡紀念館門前他獨自一人重溫入黨誓詞,神情莊重。老人和我們說,每到“八一”建軍節這一天,他都要和戰友們聚一聚,每年都會去很多紅色革命景點。一直以來,對于“黨指揮槍”這個名詞,我都是從歷史書上學習理解,但是李永德老人在向我們談到他入黨的初衷時,我第一次深刻領悟到了這個詞的意義。“我上軍校時,腦子里就根深蒂固地扎下一個信念:黨指揮槍。我們軍人,要時時刻刻聽從黨的指揮。”老人的原話如今仍在我腦中揮之不去。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這是一項鐵打的原則,在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伍軍人身上呈現出的則是鐵骨錚錚與國相融的傲氣。
在沒有踏上這片土地之前,有時候我在想,西柏坡,這個黨中央指揮了決定解放戰爭走向的三大戰役的地方,也曾作為七屆二中全會和全國土地會議的會址,承載了無數的紅色歷史,也因此為人們所銘記。然而,建國后乃至改革開放后的這段時期,西柏坡又是如何一步步從封閉貧困的歷史深處變成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河北省美麗鄉村精品村的。直至我聽到了曾擔西柏坡黨支部副書記的閆民權老人的故事,自覺可以略窺一二。
在閆民權老人家的庭院里,微風習習,串串葡萄在藤蔓綠葉間顯露身影。老人向我們回憶起自己在村里任職的三十一個年頭,仍然甚是動容。 原來,老人竟然曾帶頭組織了村里第一次大規模爆破,用兩萬斤炸藥炸破山嶺,開墾出了十八畝土地。我驚異于老人小小身體中曾爆發出無窮魄力:閆民權老人身形消瘦,頭發花白,外形與西柏坡其他普通農民別無二樣,但是誰能想到他也曾為了村民的安全和爆破的精準對炸藥的數額精打細算,也曾在開墾出的十八畝土地上與一群歡呼喝彩的村民一起留下了激動的淚水。從曾任西柏坡黨支部副書記得閆民權老人身上,我看到了一代西柏坡人的縮影,他們在建國后乃至改革開放以來,為官一方,愛民如子,懂得承載了太多紅色記憶的西柏坡來時的路,亦在用實際行動鋪開西柏坡往后的康莊大道。
梁家溝“美麗鄉村”的建設歷程同樣使我感到震撼。副村長陳素梅向我們介紹,當初梁家溝都是土坯房,連磚房都很少見,但當時的村干部下定決心,要統一拆遷、修新房,這無疑是個巨大的困難。村民們質疑的聲音不少,而村中的集體資金不多,起步階段非常困難。但事在人為,村里的黨員們身先士卒,沖鋒在前,首先拆掉了自己的房子,其中不少是新蓋起的房子,而啟動資金是梁家溝村集體貸款,請省里的設計院做統一規劃,歷時好幾年終于建成一排排紅頂白墻的二層小樓。聽到這些故事,我仿佛親身感受到了那段艱苦奮斗的日子,汗水與淚水的交織,終換來苦盡甘來的成果。我想,梁家溝村的奮斗歷程也映射著其他地區的奮斗歷程,一切的成果都是來自于咬緊牙關的艱苦奮斗,奮斗,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主旋律。
這次調研學習活動,讓我零距離接觸西柏坡的全貌。從恢宏的歷史再到振興的今朝,我看到一個一直在變又從未改變的西柏坡,見證了西柏坡紅色革命精神在一代代人的心頭傳承下去。
“風雨歲月早已從容走過,西柏坡留下了一首真情不變的歌,真情不變的歌。”戴玉強的歌曲《又見西柏坡》中有這樣一句話。滹沱河仍緩緩流淌過這個小山村,柔緩而深沉,真情不變的西柏坡,將一顆紅心永久流傳于世。
- 真情不變,紅心永傳
- 來到平山縣西柏坡鎮已是黃昏,暮色中的西柏坡散發出一種獨有的氣質,寧靜而肅穆。
- 09-04 關注:1
- 蘇大學子三下鄉:揚蜀繡風采,助鄉村振興
- 蘇州大學電子信息學院“賞千古遺韻,巴蜀e起行”實踐團隊成員于8月初,來到了重慶,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了探尋非遺文化“蜀繡”
- 09-04 關注:3
- 走進戰役紀念館,感受紅色文化魅力
- 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探尋紅色記憶小分隊”社會實踐隊伍在暑假期間走進濟南戰役紀念館,感受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
- 09-03 關注:13
- 支教活動
- 為響應黨和國家“三下鄉”的號召,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的決策部署,提高社會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重
- 09-02 關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