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蟬鳴漸起,江蘇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淮韻新芽”志愿服務隊的青年身影,已遍布淮安市清江浦區福州路社區。這個假期,他們以青春之名踐行擔當,化身“護苗使者”守護留守兒童、以“課程魔法師”賦能困境兒童、做“社區小幫手”聯動鄰里、當“暖心小棉襖”關懷老人,用熱忱與行動編織出一整個夏天的溫暖記憶。
新芽護苗:用陪伴筑牢成長防線
晨光初照,志愿服務隊的同學已守在暑托班門前,笑著牽過孩子們雀躍的小手。這些守護早已滲透在每個日常片段里:簽到時“昨晚睡得香嗎”的輕聲問候,上下樓梯時緊扣衣角的護持,放學時逐一對接家長的嚴謹……以 “在場性陪伴” 構建起兒童安全感的基底。
步入課堂,角色自然轉場:俯身講題時是遵循 “最近發展區” 理論的引導者,連調皮孩子都專注聆聽;課間化身游戲組織者,“老鷹捉小雞” 的歡笑聲穿透街巷,用“游戲化學習”激活兒童天性。這種 “教育者 - 陪伴者”的雙重建構,正是服務型育人的生動實踐。
新芽筑夢:讓課程綻放成長力量
隊員與暑托班教師設計的課程,遵循兒童認知規律,打造充滿體驗感的成長空間。性安全教育課上,孩子們用彩筆將自我保護意識化為圖畫;健康操讓教室變活力場,肢體蹦跳釋放情緒,暗合身心聯動道理。手工課蒲扇制作,鍛煉精細動作,“謝謝姐姐” 等字樣讓情感有了寄托。繪本《安的種子》通過故事傳遞延遲滿足理念。科學實驗 “紙的力量” 以直觀體驗培育實證精神;防溺水課上,孩子們比劃的小手讓安全規范成了身體記憶。
新芽助治:以擔當擦亮青春底色
邁進社區居委會,隊員們切換至 “嚴謹模式”。面對居民信息檔案,鉛筆沙沙游走,每項數據反復核對,細致為社區數字化治理筑基。深入網格,他們化身“安全小衛士”,排查商鋪滅火裝置、應急照明、線路老化等隱患,詳盡記錄并協助整改。這些瑣碎工作,是青年參與基層治理的微觀實踐,填補服務盲區。“年輕人眼里有活、手上勤快,幫大忙了!”社區書記的感慨,道出青年服務與基層需求的精準對接。青春力量融入社區,為治理注入活力,讓“共建共治共享”落地生根。
新芽暖夕:用青春溫暖歲月長河
社區活動室里,一場智能手機應用講座正架起代際溝通的橋梁。隊員們化身耐心小老師,一對一教老人用微信視頻、發語音……指尖滑動間,不僅消除了數字鴻溝,更讓親情連線變得觸手可及。養老講座現場,扶老人坐穩、遞上熱茶、登記信息時特意放慢語速,這些細節里藏著的,是青年對 “老吾老” 傳統的現代詮釋。抽獎環節捧起實用獎品的老人笑得開懷,李奶奶那句 “比自家孫輩還貼心” 的夸贊,道破了這種服務的本質:不是單向付出,而是代際間溫暖的雙向奔赴。張爺爺眼中 “春天的嫩芽” 的比喻,恰是這種互動的生動注腳 —— 當青春朝氣遇上歲月沉淀,碰撞出的不僅是當下的暖意,更是社會敬老體系中最鮮活的毛細血管。
這個夏天,他們把奉獻寫成詩
這個夏天,“淮韻新芽”用腳步丈量責任,以真心傳遞溫暖。從孩童眼眸的笑靨到老人溝壑里的笑意,他們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譜成最動人的青春樂章。夏日終有盡時,然溫暖永不落幕:孩子們心中埋下的種子靜待花開,老人們記憶里的暖意恒久留存。作為馬院學子踐行初心的生動注腳,“淮韻新芽”的故事,正激勵更多青春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文/葉鑫 周月 王芳芳 席瀟 趙婧婷 攝/“淮韻新芽”志愿服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