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綿陽7月21日電(通訊員張熙若)鄉村旅游在經濟、基礎設施、文化和社會等多個方面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廣闊前景。為深入了解鄉村旅游給當地村莊帶來的改變,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筑夢鄉村熠青春”社會實踐隊前往臨沂市臨沐縣開展實地調研。在這一過程中,實踐隊員們對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關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進一步促進鄉村就業和經濟發展,拉動鄉村當地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改善,推動鄉村振興。
以規劃為本,完善鄉村旅游措施
有了政策的扶持,鄉村旅游才得以更好發展。據實踐隊了解到臨沐縣財政每年設立5000萬元旅游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用于旅游重點項目開發建設和旅游基礎設施配套,加大對鄉村旅游的支持力度,對新評定為國家級和省級榮譽稱號的,最高補助50萬元。
此外,臨沐縣先后編制了《臨沭縣全域旅游發展規劃》《臨沭縣鄉村旅游規劃》等文件。推進村莊景區化建設,打造朱村“一村帶九村”示范片區、于家山“十里薯鄉”片區;推進“沂蒙鄉愁”民宿建設,如朱村已建好部分民宿,營子知青園民宿、于家山民宿等也在建設或規劃中,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
圖為工作人員介紹臨沐朱村。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張熙若 攝
以文化為魂,增進鄉村旅游品質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臨沐縣歷史文化悠久,以朱村為例,其文化底蘊世代相傳,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抗日戰爭時期,朱村是沭河沿岸紅色革命根據地,實踐隊員們注意到了村內仍保留有臨沭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老四團團部舊址、抗日小學等多處遺跡。
通過走訪調研,實踐隊員得知當地為牢記“要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囑托,大力弘揚沂蒙精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度挖掘朱村的各類資源,發展文旅產業。把如今的朱村打造成了集紅色研學、旅居度假、文娛休閑、餐飲住宿、拓展教育、活動策劃等為一體綜合性景區。朱村及周邊村民實現了多種“角色轉變”,收入增加了,幸福指數也提高了。朱村憑借其獨特魅力,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游覽,人們在這里可以感受紅色文化、欣賞古建筑、體驗鄉村風情。同時,它的發展模式和經驗也為其他地區的鄉村振興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在未來,臨沭縣朱村將繼續深化紅色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旅游品質和服務水平,豐富旅游產品種類。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張熙若 攝
以手工藝為媒,激發鄉村旅游活力
臨沭柳編不僅是一種傳統手工藝,也是當地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臨沭縣杞柳栽培和加工歷史悠久,明朝永樂年間,當地村民就將杞柳編織成箢子、笊籬、箱簍等工具,用于生產和生活。其編織技術包括穿編、定編、平編、擰編、精編、木編6類,產品有柳籃、柳筐、寵物筐、水果筐等200余種,2000多個花色。
為推動柳編產業發展,臨沭縣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圍繞杞柳種植、柳編加工、出口貿易、拓寬銷售渠道等方面給予支持;建成特色園區,如臨沭特色工藝品、臨沭柳編文化產業園等;加強人才培育,成立柳編工藝品商會,組織80余家柳編企業在各個鄉鎮建立上百個柳編和布藝加工點和車間,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開創了企業做大、集體增收、群眾致富“三贏”的局面。
臨沐縣歐拉公司就是一家集柳條種植,各類編織制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加工和國際貿易于一體的大型企業。實踐隊員走訪該公司,了解了柳編工藝品的形成過程,參觀了柳編而成的工藝品,他們對臨沐柳編有了更具象化的認識。
臨沭柳編以其獨特的編織技法、深厚的文化內涵、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對鄉村振興的有力推動,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成為臨沭縣的一張亮麗名片。它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見證了當地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歐拉公司。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張熙若 攝
本次實踐,讓隊員們深入了解了臨沭縣的鄉村旅游在特色景點打造、發展模式創新、游客體驗提升、投資熱點挖掘和品牌建設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果,為游客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鄉村旅游選擇,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在未來,臨沐縣也將牢記黨的使命,為鄉村振興尋找更科學合理的路徑,推動鄉村持續發展。
圖為實踐隊伍在曲師大石碑前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張熙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