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本次調研,我對“匠心”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與非遺傳承人的交談中,我不僅了解到目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和傳承,同時,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保持純粹的初心與熱愛,賡續工匠精神。
匠心者于慢行中以熱愛對抗寂寞雕琢歲月的光影,于歲月中以堅毅守護傳承投擲智慧的石子。“小時候看到咸鴨蛋大小的蛋殼上畫了很多東西,覺得有趣,于是在我心里埋下了種子,直到現在頭發花白。”這是我們在采訪廬州蛋雕傳承人馬家軒老先生時他所說的話。或許馬家軒老先生可以不必對蛋雕抱有如此忘我的熱情,但是,工匠精神里從來沒有“不必”和“放棄”,只有堅守,傳承與發揚。
悠悠華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底蘊,正因為我們有著如同這些非遺傳承人一樣千千萬萬個懷著匠心精神的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內默默耕耘,不忘初心,不問收獲。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征,我們的時代將以怎樣的面貌被歷史書寫,取決于這個時代里每一個人的態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通過調研,我發現,盡管國家對非遺發展給予大力支持,但由于傳統非遺文化自身的局限性和傳承人的缺乏,傳統非遺文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看著這樣的情況,我也引發了思考:作為新時代青年,我能為傳統非遺發展做出什么貢獻呢?根植千年文化需要擁抱數字時代,我可以用新時代方式為非遺發聲。在調研過程中,我們記錄調研場景,理解內化傳承人所述,運用航拍,配音等形式,將非遺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制作出了《非遺在路上》系列紀錄片,用鏡頭促進古老非遺技藝廣泛傳播。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傳統非遺文化是最生動的文明提現。我想,我可以用文字,鏡頭為非遺發聲,用現代化的方式進行宣傳,為傳統非遺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