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的實質即為確保傳承不斷檔,同時擴大影響力,讓中華傳統文化能夠深入人心。因此,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非遺保護工作進程。發揚文化事業需要打開格局,面向本省,外省文化愛好者。政府撥款,對進行文化宣講、對外文化講學、接待外省非遺調研團體、在學校進行“非遺進校園”課程講學的傳承人提供一定的資金補助。傳承人定期向相關職能部門提供宣講筆記,調研合照等證明材料,政府提供相對應資金,同時為長期投身文化教育宣傳,積極性高的傳承人進行鼓勵與嘉獎。以引導傳承人投身教育事業,宣傳事業,促使獨立非遺項目在更大范圍內(省內,省間)擁有更高的知名度,開拓自身文化教育價值。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調研組織與基層調研團體開闊文化視野,前來本地進行非遺宣傳。
從青少年時期進行文化熏陶,能夠大大加強青年學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2020年10月9日教育部《關于“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態化建議的答復》中提到“把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來抓”。非遺進校園政策目前由國家大力推進,在部分重點城市已然成為校園常態,但部分地級市落實情況不佳。應當加強對非遺進校園相關活動的重視與扶持。在中小學內開展與非遺有關的趣味活動、手工課程等,向孩子們播放有趣的非遺文化小視頻,邀請本地傳承人與孩子們近距離接觸,既能推動非遺文化宣傳發展,更能將傳統文化根植于孩子們內心。大學內開辦非遺文化專業課、選修課;鼓勵創建社團;邀請本地、外地著名傳承人來校宣講傳統文化課程。讓有時間,有能力進行非遺文化學習、弘揚的大學生們從內心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可與尊重。將文化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