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了解徽州竹雕技藝,讓更多的文化愛好者能夠學習竹雕的起源和歷史。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啟為創新團隊于8月3日來到徽州雕刻博物館參觀學習。在徽州竹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洪建華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看到了各類竹雕工藝品,對竹雕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洪建華老師的雕刻博物館總面積有五千八百多平方米,一樓展示的是明代到清代徽州四雕的六百多件作品。二樓主要是洪老師及其學生的一些作品。三樓以云展廳為主,將徽州雕刻技藝以多種形式展現給大家。洪老師首先帶領我們參觀了一樓的徽州四雕,包括磚雕、木雕、石雕和竹雕。每種雕刻技藝都有其獨特的雕刻方式和表達含義。洪老師介紹說:“在古代,我們這個地方的達官貴人都會專門請磚雕師來家里進行磚雕,磚雕形式越精美越復雜表示這家人地位也就越高。所以在黃山保留了很多磚雕藝術品,我將自己所收集的全部放在這個博物館了。”我們看到如此精美的磚雕都不由得拍手叫好,在夸贊古人手法之精巧之余,更多的是贊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洪老師為我們介紹說:“徽州竹雕技藝的形成主要是從明代開始,清代時就已經達到一個頂峰,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自我的地域性風格,徽州竹雕主要是以雕刻一些徽州的山川風貌、人文情懷、花草鳥獸為主,擅長高浮雕。”在聽了徽州竹雕的歷史后,我們對即將參觀的雕刻藝術品更加期待了。
了解完磚雕以后,洪老師給我們介紹到,這個磚雕作品遇到水之后會變黑。所以黃山黟縣地名的由來也正是有這樣一種說法,據說是因為黟縣那邊磚雕很多,所以黑加多也就變成了黟字。聽完洪老師的介紹之后,大家牢牢的記住了黟縣這個地名的由來,對黟縣也多了一份了解和認識。
在參觀完一樓之后,洪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了二樓參觀。進入二樓之后,一件件既現代又復古的雕刻作品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有惟妙惟肖的小蜜蜂、有慈眉善目的佛像、還有英俊瀟灑的王子。每一件作品都注入了洪老師百分之百的努力和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洪老師的作品先后被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等收藏,所以洪老師也收了幾位徒弟,雖然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洪老師的博物館也收藏了很多其徒弟的作品,從每一個小細節到整體,都可以看出他們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漢水。
洪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了三樓的會客廳接受我們的采訪。“雕刻類,它的技藝與剪紙類不同,竹雕技藝需要日積月累。一個基本功,三年基礎是入門,開始是做熟練再到做好,在做好的同時考慮怎么做精,做精的同時怎么做到更美。它的要求是一步一步來的,需要有很好的基本功。”洪老師說道。這也是采訪過程中,洪老師始終提到的一個傳承問題。也是竹雕后期發展面臨的一個主要困境,我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吸引更多的人去全身心的投入雕刻技藝的學習。在采訪結束后,洪老師與我們進行了合影留念。
我們在與洪老師道別時,也在洪老師的博物館購買了自己喜歡的小件雕刻工藝品,希望將這種技藝帶到更遠的地方,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徽州竹雕。(通訊員 雷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