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5 日下午,中國計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爪爪星球” 流浪動物保護計劃暑期實踐小隊兵分兩路,一路前往杭州郊區的 “喵星救援” 流浪動物救助營地,在烈陽下開展為期兩天的一線幫扶;另一路則進駐海天社區,以新媒體為筆,書寫流浪動物保護的溫暖故事。兩支隊伍分工協作,既深入救助現場感知生命重量,也借助網絡力量傳遞守護聲音,讓這個夏天的公益行動多了重維度、添了份力量。
抵達營地后,一線實踐小隊首先對基地運作展開細致調研。據營地負責人介紹,基地占地面積廣闊,室內外功能分區明確:室內的標準化醫療室與隔離病房里,寵物專用手術臺、消毒柜、恒溫箱等設備一應俱全,為流浪動物基礎診療與術后恢復提供保障;室外則依據動物健康狀況、年齡與性格差異,劃分出多個獨立活動區,避免弱勢動物受欺負,讓每只毛孩子都能安心活動。
在與工作人員的交流中,隊員們還了解到營地的規范流程:每只動物入營都要經過全面體檢、疫苗接種,再接受至少 7 天的隔離觀察,確認健康無虞后,才能進入公共活動區與同伴相處。“看似繁瑣的流程,是對每一條生命的負責。” 負責人的話,讓隊員們對流浪動物救助工作的嚴謹性有了更深認識。
實踐期間,隊員們主動承擔起營地日常維護工作。針對室外活動區雜草滋生可能引發的衛生隱患,大家分工協作,有的手持鐮刀割除雜草,有的背著噴壺進行場地消毒,汗水浸濕了衣衫也沒人停下。勞動中隊員們發現,基地基礎設施雖完善,但長期維護需要大量人力,僅靠現有工作人員難以兼顧所有角落。尤其是陰雨天氣后,籠舍底部容易積污,清理起來格外費力,這讓大家真切體會到救助工作的持續性與艱巨性。
除了環境維護,隊員們還協助完成動物喂食、籠舍清理等基礎工作。僅喂食一項就充滿講究:幼齡動物要準備沖泡好的羊奶粉,生病的動物需搭配特殊處方糧,老年動物則要將糧食泡軟方便咀嚼,單是為有特殊需求的動物準備流食,每天就要花費近 3 小時。這些瑣碎到近乎較真的細節,讓隊員們摸到了救助工作的真實分量 —— 它不是照片里歲月靜好的投喂,而是日復一日重復的清掃、耐心的照料,是用平凡堅持為小生命筑起安穩的家。
與此同時,進駐海天社區的小隊也開啟了 “線上發聲” 行動。隊員們先與社區工作人員溝通,收集轄區內流浪動物救助案例,再結合 “喵星救援” 營地的實踐經歷,制作系列科普視頻。視頻里,既有 “如何正確投喂流浪貓避免健康隱患”“發現受傷流浪動物該聯系哪些機構” 等實用知識,也有營地毛孩子從膽怯畏縮到主動貼貼的暖心片段。隊員們還特意加入手繪動畫,科普更易理解。
這些視頻除了在抖音、視頻號等平臺發布,隊員們還主動向社區公眾號、本地生活類媒體投稿。為了提高傳播效果,大家反復打磨文案標題,比如將 “流浪動物救助指南” 優化為 “樓下的流浪貓總蹭你?這些事千萬別做!”,用貼近生活的表述吸引關注。有居民看到視頻后,主動聯系社區詢問如何參與投喂,還有家長帶著孩子報名參加社區組織的流浪動物關愛活動,讓保護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傳遞。
實踐接近尾聲時,兩支小隊匯合交流,圍繞 “大學生如何持續參與流浪動物保護” 展開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除了線下幫扶與線上科普,還可推動校園與社區聯動:比如在校園內開展流浪動物知識講座,引導學生科學對待校園流浪貓;建立 “校園 - 社區” 救助信息共享群,讓更多人能及時為流浪動物提供幫助。目前,小隊已開始整理實踐資料,計劃在校園公眾號推出 “爪爪日記” 系列推文,還在籌備面向全校的主題分享會,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救助工作的真實模樣。
“保護流浪動物,從來不是單靠熱情就能做好的事,它需要專業、耐心,更需要讓更多人看見、參與。” 隊長在總結時說道。這場跨越營地與社區的實踐,讓隊員們明白,每一次俯身清理籠舍、每一條用心制作的視頻,都是在為生命傳遞溫度。當更多人學會尊重每一個小生命,當保護從個體行動變成群體共識,我們的社會也會因這份溫柔,變得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