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石榴志愿隊以“石榴同心·民族同行”為主題,組織隊員唐子迦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人
展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聚焦彝族服飾及歷史文化,通過實地走訪與深度采訪,系統調研彝族傳統文化的內涵特征、傳承現狀及活化路徑,為推動民族文化保護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基層實踐參考。

實踐期間,隊員以彝人古鎮店鋪工作人員、刺繡傳承人為主要采訪對象,圍繞彝族服飾的核心要素展開調研。在色彩體系方面,經實地觀察與受訪者介紹確認,彝族服飾以黑、紅、黃為基礎色調,其中黑色象征對土地的敬畏,紅色代表生活熱情,黃色寓意豐收希望。調研中發現,當地服飾常以黑色為底色,搭配大紅色火焰紋與金黃色太陽圖案,形成具有強烈視覺辨識度的色彩組合。
在款式與功能層面,隊員記錄到彝族服飾因支系、年齡、場合不同存在顯著差異:青年女性服飾注重裝飾性,領口、袖口多繡精致花紋,裙擺設計輕盈;中老年服飾側重實用性,款式簡潔大方;節日盛裝則以繁復刺繡與銀質頭飾、項鏈、手鐲等配飾結合,工藝復雜且象征慶典莊重性。此外,服飾圖案承載的文化內涵成為調研重點,火紋、魚紋、云朵紋等常見紋樣分別對應彝族的火崇拜、繁衍信仰與吉祥寓意,這些圖案通過刺繡、挑繡、鑲補等傳統工藝呈現,單件服飾的刺繡工時普遍超過200小時。

調研中同步關注彝族文化的當代傳承動態。在當地彝繡工坊,隊員實地考察了傳統技藝與現代產業的融合實踐:年輕設計師將太陽歷、火塘等傳統元素轉化為圍巾、手提包等文創產品的設計圖案,相關產品已通過電商平臺實現銷售。工坊負責人在采訪中明確提出“既保留傳統根基,又貼合現代審美”的傳承理念,為傳統文化活化提供了具體案例。

針對彝族刺繡技藝特點,隊員通過與3位傳承人深入交流,梳理出平繡、挑繡、打籽繡(顆粒狀花紋表現星辰)、鎖邊繡(勾勒紋樣邊緣增強立體感)等多種針法,以及山區偏好靛藍與赭石色、壩區多用明黃與緋紅的地域色彩差異。其中一位受訪的畢姓傳承人展示了傳家背扇,其正反兩面分別繡有“五谷豐登”“子孫綿延”圖案,經測量針腳密度達每平方厘米8針,制作耗時近半年。
實踐過程中,隊員遭遇兩類典型問題并針對性解決:首先是傳承人溝通障礙。部分傳承人因擔心工藝技術外傳或日常勞作繁忙,初期對采訪存在抵觸情緒,不愿展示銀飾鍛造熔銀比例、特殊繡法起針方式等核心技藝。隊員通過當地村委會及同族晚輩協助引薦,明確說明采訪目的為文化記錄而非商業利用,并承諾將最終成果反饋一份供其留存;同時主動參與晾曬玉米、喂豬等農活,在勞動互動中建立信任,逐步引導傳承人開放交流。其次是信息碎片化。不同支系受訪者對同一紋樣(如太陽紋)存在“祖先崇拜”“豐收祈愿”等多種解釋,且缺乏文字資料佐證。

此次實踐系統收集了彝族服飾的文化內涵、技藝特征及傳承案例,明確了當前存在的傳承人老齡化、傳統染料成本高、年輕一代參與度不足等現實困境。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石榴志愿隊表示,將基于本次調研成果,持續關注彝族文化傳承需求,為探索傳統工藝保護與創新發展路徑提供支持,助力民族文化傳承與共同體意識鑄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