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石榴”志愿隊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屺亭街道北街路社會事業綜合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開展以“民族團結與文化體驗”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人員通過多元活動形式,為該照料中心老年群體提供民族文化傳播與互動體驗服務,推動民族文化知識普及,同時服務老年群體精神文化需求。

活動初期,實踐人員為照料中心老年人播放影片《阿勒泰的角落》,以影像形式直觀呈現新疆地區地理風貌與民俗習慣,幫助老年人初步認知新疆地域文化,為后續文化交流環節鋪墊。隨后,實踐人員結合個人在新疆的實地交流經歷,分享跨民族交往中的典型案例與相關片段,在此基礎上開展雙語互動環節,并圍繞雙語內容設計訪談問題與老年人進行雙向溝通,既增進老年人對雙語文化的了解,也收集其對相關內容的反饋信息。

民族文化宣講環節,實踐人員采用“實物展示+理論講解”模式,通過陳列民族服飾實物、解析服飾特殊紋樣的文化寓意,系統講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歷史淵源及審美取向,實現民族文化知識的具象化、通俗化傳遞。宣講結束后,組織老年人開展自由繪畫活動,引導老年人以繪畫形式表達對民族文化的理解與感受,提升老年群體文化參與度與表達積極性。

活動期間,實踐人員圍繞教育價值與民族團結建設兩大核心議題,與照料中心老年人開展專題訪談,系統收集老年群體對相關話題的觀點與反饋,訪談內容聚焦現實需求與認知表達。在“普通話與民族語言對未來的重要性”議題上,受訪老年人普遍認為“兩種語言同等重要,在日常人際交往及跨民族溝通場景中均能發揮關鍵輔助作用”;在“學校應側重教授孩子哪些內容”的問題上,老年人提出“民族文化傳承、外部世界認知、生活技能培養需同步推進”;在“教育對民族團結的意義”探討中,老年人指出“孩子有效吸收知識,能提升交流能力、降低溝通門檻,逐步建立民族認同感,為各民族團結奠定基礎”。

此外,受訪老年人還反映家庭育兒中的現實問題,包括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導致輔導孩子作業困難、子女家長時間緊張、難以適應當前社會教育節奏等;同時對志愿者家訪工作給予肯定,提及志愿者在民族團結與國家發展相關工作中的參與貢獻。
本次活動通過對環節設計、互動模式及問題應對的探索,形成可參考的實踐案例,為后續同類民族團結與文化體驗類實踐活動的策劃、組織及實施積累經驗素材,對推動此類活動向規范化、高效化方向發展具有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