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至8月,安徽大學歷史學院及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文博史者”社會實踐團隊化身文化信使,在安徽省博物館、桐城博物館及安慶科技館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尋脈文都”桐城派文化探索之旅。他們聚焦6至12歲青少年群體,以博物館為課堂,以科技為橋梁,讓沉睡的桐城文脈在童真視野與現代光影中煥發新生。
在安徽博物館與桐城博物館,“文博史者”團隊構筑起一座連接古今的社教課堂。他們從館藏文物中提煉桐城派精髓,將桐城派中“義理、考據、辭章”轉化為孩子們指尖可觸的故事與場景。桐城派大師手稿、古籍及所藏,被重新詮釋為理解桐城文人風骨與家國情懷的生動教材。當團隊成員用生動的故事演繹桐城派理論時,孩子們被深深吸引并興奮地舉手提問,現場氣氛活躍,好奇的眼神和熱烈的討論交織,傳統文論在童言童語中變得可親可感。
此外團隊還對桐城博物館及文廟宣傳負責人進行了采訪,負責人向團隊介紹了文廟的保護與推廣工作:“我們持續加大宣傳力度,通過修繕維護、豐富展陳展現歷史風貌,舉辦文化講座、傳統禮儀體驗活動,并借助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同時,聯動‘六尺巷’等周邊景點打造文化地標集群。”對于博物館與文廟的未來,她期望形成“館廟一體”的文化地標:“博物館需加強桐城派文物數字化與專題研究,文廟則深化禮儀文化與儒學教育的活態傳承,讓全國乃至世界聽見桐城聲音。”當談及桐城派影響深遠的人物,負責人指出:“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并稱桐城四祖。特別是姚鼐,其‘義理、考據、辭章’理論是桐城派散文創作核心,影響巨大。”
為讓桐城派文化真正“活”在當下,團隊以館藏文物為藍本,創作了一套“AR明信片”。選取桐城文廟及桐城博物館館藏的人面紋博山爐、虎鈕銅印,孩子們只需用手機輕輕一掃,立體文物投影便躍然屏上,并伴有詳盡的文物介紹。這套融合歷史底蘊與科技魅力的文創,成為孩子們愛不釋手、樂于分享的“文化名片”。

創新步伐延伸至安慶科技館,團隊開啟“AR世界 你我共創--畫筆動起來”主題活動,吸引來自市區近60組家庭踴躍參與。孩子們化身小小畫家,在紙張上盡情揮灑,描繪他們心中的未來城市圖景。活動現場,成員們發放AR明信片,生動形象的向小朋友們介紹了AR技術及生活中的應用,團隊也將孩子們親手繪制的圖案在活動結束后通過AR技術立體呈現,力使這場科技與繪畫交融的實踐滿足孩子們對未來世界的想象。
此次“三下鄉”實踐,是安徽大學志愿者們將學術資源轉化為社會教育動能的一次深度探索。當孩子們手持AR明信片掃描立體文物,當科技館里童真的筆觸描繪未來愿景,我們清晰看到:文化傳承的密碼,不僅藏在泛黃的書頁里,更在每一次用童心激活傳統、用科技點亮歷史的創造之中。安大學子正用青春智慧書寫著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時代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