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舉辦“探尋非遺魅力,傳承匠心之美”根雕非遺技藝實地交流活動。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石榴志愿隊深入館內,在探尋根雕非遺文化魅力的同時,同步開展民族文化宣傳、民族故事普及等活動,以非遺為紐帶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活動圍繞南京根雕藝術傳承與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展開系統性實踐。

活動伊始,根雕非遺傳承人萬桂明老師引領參與者參觀其博物館內工作室。萬老師介紹,根雕藝術“七分天然,三分人工”的核心理念,與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順應自然、敬畏自然”的文化傳統高度契合。志愿隊成員結合這一共同點,現場向參觀群眾普及了蒙古族“那達慕”大會中對自然饋贈的感恩習俗、藏族木雕藝術中自然元素的運用等民族文化知識,讓根雕技藝與民族文化形成聯動解讀。
作品展示環節,萬老師重點解析《百鳥朝鳳》等作品的創作邏輯,志愿隊則借此契機設置“民族非遺小課堂”,通過展板、手冊等形式,介紹苗族銀飾鍛造、彝族漆器制作等少數民族非遺技藝的工藝流程,對比不同民族手工藝中“因材施藝”的共通智慧,讓公眾在了解根雕的同時,拓寬對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認知。

訪談互動中,萬老師分享的根雕家族傳承故事,引發志愿隊成員對少數民族技藝傳承模式的探討。隊員們現場講述了侗族大歌“口傳心授”、維吾爾族木卡姆家族傳承等案例,與根雕傳承理念形成對照交流。針對根雕與現代文化融合的實踐,志愿隊提出可借鑒少數民族文化創新經驗,如將傣族孔雀元素、壯族銅鼓紋樣融入根雕創作,進一步豐富作品的民族文化內涵。
談及傳播推廣,萬老師提出的新媒體宣傳建議,與志愿隊的實踐計劃相呼應。志愿隊現場梳理了此次活動中收集的根雕技藝素材與少數民族文化資料,既展示根雕制作過程,也穿插介紹各民族手工藝故事、傳統節日淵源,如通過根雕中“松鶴延年”題材延伸講解朝鮮族“老人節”的敬老文化,以根雕“花鳥”主題關聯彝族“插花節”的民俗內涵。
此次活動通過“根雕非遺探秘+民族文化普及”的融合模式,既為根雕技藝傳承積累了傳播素材,也讓少數民族文化借助非遺載體實現更廣泛的傳播。參與者在了解根雕工藝的同時,系統學習了多民族的文化故事、節日習俗與手工藝知識,進一步深化了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理解。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石榴志愿隊此次實踐的核心價值,在于搭建起“傳統非遺+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傳播橋梁。一方面,以根雕這一群眾熟知的非遺項目為切入點,降低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門檻;另一方面,通過民族故事、節日習俗、手工藝知識的同步普及,為根雕技藝注入了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未來,志愿隊將依托此次活動成果,積極開展相關專業“民族元素根雕設計”創作活動,組織“非遺進社區”宣講時同步開展民族文化體驗活動,如教群眾制作融合民族紋樣的簡易根雕掛件、講解民族節日的慶祝方式,真正實現以非遺為紐帶,推動傳統技藝與少數民族文化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