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今年暑期,淮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24級應用心理學1班學生組隊開展了以“探尋非遺瑰寶,傳承文化根脈”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活動聚焦我市豐富的非遺項目,同學們通過實地探訪、親身體驗,與非遺傳承人進行深度交流,上了一堂生動鮮活的傳統文化實踐課。
一、與非遺初相見:歷史的回響與現代的對話
2025年6月14日,實踐隊首站來到我市相山公園,這里正在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文化集中展示活動。
活動現場人頭攢動,香氣四溢的臨渙燒餅、爽滑可口的淮北面皮吸引著人們的味蕾;精巧細膩的陳氏剪紙、色彩斑斕的花鳥字藝術令人嘆為觀止;韻味悠長的花鼓戲唱腔和悠閑醇香的臨渙棒棒茶氛圍,更是讓同學們沉浸式體驗了淮北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在眾多精彩的非遺展示中,隊員們尤其對寓意吉祥、造型精美的楊氏香包產生了濃厚興趣,并與楊氏香包傳承人老師建立了聯系。
二、深度采訪:探尋非遺香包的傳承與發展
基于初次接觸的良好基礎,為進一步探尋香包制作技藝的奧秘,2025年9月3日,實踐隊專程前往楊氏香包傳承人老師的工作室進行深度拜訪和學習。工作室內陳列著各式各樣、五彩斑斕的香包作品,瞬間將同學們帶入了一個充滿馨香與美好的藝術世界。
傳承人老師熱情地接待了同學們。她首先向大家介紹了制作香包所需的各種天然香料,如艾草、藿香、薄荷、白芷等,詳細講解了每種香料的特性、功效以及其在香包中所承載的驅邪避穢、安神助眠等美好寓意。同學們認真聆聽,細細嗅辨,不僅學到了知識,更感受到了中醫“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與民間手工藝的巧妙結合。
隨后,老師重點為同學們展示了一項復雜而精美的技藝——虎頭帽的制作過程。從布料的選擇、剪裁,到刺繡虎頭五官的精細針法,再到填充棉花和香料的技巧,老師一步步耐心演示,栩栩如生的虎頭形象在她手中逐漸成型。老師解釋道,虎頭帽寓意著保佑孩子虎頭虎腦、健康成長、驅邪平安,每一針每一線都凝聚著長輩對孩童的深切關愛和美好祝福。同學們還觀摩了工作室里其他形態各異的香包配飾,老師逐一講解了諸如蓮花(寓意純潔)、福袋(寓意聚福)、粽子(寓意高中)等造型的美好寓意,讓大家深刻體會到民間藝術中“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內涵。
通過此次系列實踐活動,隊員們不僅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更親身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和魅力所在。他們表示,非遺并非遙不可及的古董,而是融入生活、充滿智慧與溫情的活態傳承。作為新時代青年,有責任和義務去了解、保護和傳播這些珍貴的文化財富,讓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此次社會實踐不僅是一次文化尋根之旅,更是一堂生動的文化自信教育課,激勵著廣大青年學子積極投身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實踐中去。(作者:王億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