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匠魂尋新實踐隊:探秘臨沂非遺,共話傳承新篇
為響應國家“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號召,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匠魂尋新實踐隊以“探尋非遺傳承脈絡,助力文化創新發展”為核心目標,奔赴山東臨沂,聚焦瑯琊古墨、徐公硯兩大非遺瑰寶,通過實地走訪深挖傳承現狀,為傳統技藝當代活化注入青年智慧。
一、街頭問“寶”:解鎖非遺認知差異
實踐隊首站走進臨沂市區街頭,以“臨沂有哪些外地人不知道的‘寶貝’”為引,與不同年齡、職業的市民深入交流。在王羲之故里,受訪者多率先提及書法文化,暢談王羲之、顏真卿等書法大家的關聯,但當被問及“書法名家用墨或為臨沂瑯琊古墨”時,反應呈現明顯分層:中老年人多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60%對古墨有模糊記憶,卻鮮少知曉其歷史價值;青少年則滿是好奇,80%對傳統制墨工藝興趣濃厚,卻苦于缺乏了解渠道。
針對這一差異,實踐隊進一步設計互動問題,如“更想體驗制墨過程還是書畫應用”,精準捕捉年輕群體興趣點,為后續調研奠定基礎。
二、作坊訪匠:解碼瑯琊古墨的“匠心密碼”
帶著街頭調研的疑問,實踐隊尋訪瑯琊古墨非遺傳承人張蘭波,在古樸的制墨作坊里,近距離感受“輕膠十萬杵”的傳統工藝:從松煙收集、膠料熬制,到麝香等香料精準配伍,再到反復捶打、精心塑形、漫長陰干,每一步都蘊含古人智慧。
“一塊好墨要經八十多道工序,單陰干就需半年以上,最終要達到‘堅如玉、紋如犀’的標準。”張蘭波手持成型墨錠,其表面細膩云紋在光下流轉,松煙清香淡淡縈繞。談及傳承困境,他坦言:“制墨耗時費力,年輕人不愿學;現代墨水便捷性強,傳統墨塊市場萎縮,盼著調研能讓更多人看見古墨的價值。”
三、硯坑溯源:觸摸徐公硯的千年傳承
作為與瑯琊古墨并稱“文房絕配”的徐公硯,是臨沂另一項重要非遺。實踐隊專程拜訪傳承人張玉杰,并在其帶領下前往沂南縣硯石大坑——徐公硯原料產地實地考察。崎嶇山路盡頭,露天采石場中,青灰色硯石藏于巖層,陽光下泛著溫潤光澤。
張玉杰手持鑿子現場演示:“徐公硯得選含天然石英的沉積巖,要滿足‘石質堅潤、發墨如油’的要求,你看這石紋,像云霧又似流水,既能出好墨,又不傷筆鋒。”他指著坑壁開采痕跡介紹,徐公硯開采史可追溯至唐代,古代匠人遵循“順勢而為”理念,沿巖層紋理小心開鑿,兼顧硯石完整與山體保護。隊員們在現場發現的帶鑿痕古硯半成品,更直觀印證了“千年采石、百年制硯”的傳承歷程。
四、故居悟“魂”:串聯非遺與文化的深層聯結
調研最后一站,實踐隊走進王羲之故居。站在洗硯池邊,“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仿佛在眼前重現;故居書法展中,王羲之《蘭亭序》復制品旁“據傳書寫所用墨為瑯琊古墨”的標注,讓隊員們深受觸動。
“書法是載體,墨是靈魂,沒有好墨,難成好字。”講解員的一句話,讓實踐隊深刻認識到:瑯琊古墨不只是一項傳統工藝,更是書法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非遺的傳承,實則是文化血脈的延續。
此次臨沂非遺調研,實踐隊不僅用文字與鏡頭記錄下瑯琊古墨、徐公硯的技藝細節,更真切觸摸到非遺傳承的溫度與力量。正如隊員在實踐日志中所寫:“‘匠魂’是傳承人堅守的初心,‘尋新’是我們青年肩負的使命,唯有讓古老技藝真正走進當下生活,才能讓文化血脈在代代相傳中煥發新生。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