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匠魂尋新實踐隊臨沂非遺調研紀實
為響應國家“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號召,深入挖掘地方非遺文化價值,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匠魂尋新實踐隊踏上了前往山東臨沂的非遺調研之旅。此次調研以“探尋非遺傳承脈絡,助力文化創新發展”為目的,旨在通過實地走訪,摸清瑯琊古墨、徐公硯等非遺瑰寶的傳承現狀,為傳統技藝的當代活化提供青年視角與解決方案。
實踐隊的調研始于臨沂市區的街頭巷尾。“您覺得臨沂有什么外地人不知道的‘寶貝’?”帶著這個親切的開場問題,隊員們與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市民展開交流。在王羲之故里,不少受訪者首先想到的是書法文化:“咱臨沂是書圣故里,王羲之、顏真卿這些書法大家都和這兒有關!”當隊員們追問“您知道這些書法名家用的墨,可能是咱臨沂產的瑯琊古墨嗎?”時,多數中老年人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而青少年則多顯露出好奇與陌生。
針對不同群體的認知差異,實踐隊設計了分層調研方案。面對青少年群體,隊員們則通過“你更想體驗制墨過程還是看書畫應用”等互動問題,了解年輕一代的興趣點。調研發現,80%的青少年對傳統制墨工藝充滿好奇,但缺乏了解渠道;60%的中老年人對古墨有模糊記憶,但對其歷史價值知之甚少。
帶著街頭調研的疑問,實踐隊尋訪了瑯琊古墨非遺傳承人。在古樸的制墨作坊里,傳承人張蘭波向隊員們展示了“輕膠十萬杵”的傳統工藝:從松煙收集、膠料熬制,到麝香等香料配伍,再到反復捶打、塑形、陰干,每一步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古墨講究‘堅如玉、紋如犀’,一塊好墨要經過八十多道工序,陰干就要半年以上。”傳承人拿起一塊成型的墨錠,其表面細膩的云紋在光下流轉,散發著淡淡的松煙清香。
談及傳承困境,傳承人坦言:“制墨耗時費力,年輕人不愿學;現代墨水便捷,傳統墨塊市場萎縮,希望能通過你們的調研讓更多人了解古墨的價值。”
徐公硯作為臨沂另一項重要非遺,與瑯琊古墨堪稱“文房絕配”。實踐隊專程拜訪了徐公硯傳承人張玉杰,在他的帶領下前往徐公硯原料產地——沂南縣的硯石大坑實地考察。崎嶇山路盡頭,一片露天采石場映入眼簾,巖層中夾雜著青灰色的硯石,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
“徐公硯講究‘石質堅潤、發墨如油’,必須選這種含有天然石英的沉積巖。”張玉杰手持鑿子,向隊員們演示如何識別優質硯石,“你看這石紋,像云霧又像流水,既能發墨又不傷筆鋒。”他指著坑壁上的開采痕跡介紹,徐公硯的開采歷史可追溯至唐代,古代匠人沿著巖層紋理小心開鑿,既要保證硯石完整,又不能破壞山體,這種“順勢而為”的開采理念讓隊員們深受觸動。在采石現場,隊員們還發現了一些帶有鑿痕的古硯半成品,印證了“千年采石、百年制硯”的傳承史。
調研的最后一站,實踐隊來到王羲之故居。在洗硯池邊,隊員們仿佛看到了“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場景。故居內的書法展中,一幅王羲之《蘭亭序》的復制品旁,專門標注了“據傳書寫所用墨為瑯琊古墨”的說明。“書法是載體,墨是靈魂,沒有好墨,難成好字。”故居講解員的話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瑯琊古墨不僅是一種工藝,更是書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次臨沂之行,實踐隊不僅記錄了瑯琊古墨與徐公硯的技藝細節,更觸摸到了非遺傳承的溫度與活力。正如隊員們在實踐日志中所寫:“匠魂是堅守的初心,尋新是傳承的使命,唯有讓古老技藝走進生活,才能讓文化血脈代代相傳。”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