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航:時代浪潮中的青春足跡】
在城鎮化與工業化的浪潮下,大批有文化素養、技術專長和經營智慧的農村青壯年涌向城市,尋求務工或創業的機會。這一現象導致“農村能人”紛紛進城,農村人口顯著減少,部分地區更是出現了“空心村”“老齡化”的趨勢,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面臨“為誰振興、誰來振興、如何振興”的問題。
夏日炎炎之際,一群懷揣夢想、敢于探秘的南審學子踏入了連云港的廣袤田野,用行動演繹著對社會的思索,開啟了一段關于“城鄉融合背景下農村勞動力流動現狀、原因及影響”的實證調研之旅。懷揣著青春的激情,他們深入連云港三區三縣,以步履實地丈量土地,以赤子之心傾聽鄉音,他們的目標是收集田野間的聲音,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的畫卷貢獻一份來自基層的生動筆觸。
圖為團隊成員調研前的合影
“咱們村這些年變化可大了,年輕人出去打工的多,但心里還是念著家里的地。”一位中年農民在田間小憩時,向調研團隊敞開了心扉。此番話語更讓團隊成員們更加堅定了深入基層、了解真相的決心。
【深耕:田間地頭尋真相,采訪問卷顯真情】
7月5日起,調研團隊便如同播種者一般,在連云港的三區三縣間播撒著知識與希望的種子。他們先是在書海中遨游,通過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構建起堅實的分析框架。隨后,他們走進田間地頭,用一張張問卷搭建起溝通的橋梁。
在一戶簡樸而溫馨的農家小院里,團隊成員韓景浩展開了一場面對面訪談。當提及外出務工的話題,王大爺的話語中充滿了復雜的情感。“兒子和兒媳啊,都是為了這個家,才背井離鄉去了城里。”他緩緩說道,“說是城里的機會多,能多掙點錢,讓孩子上個好學校,將來不再像我們一樣辛苦。我理解他們的選擇,但每當夜深人靜時,心里總是空落落的。”
王大爺的話語像一股暖流,觸動了在場每一個人的心弦。他繼續分享道:“村里像我們家這樣的家庭不少,年輕人一個個都走了,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雖然生活條件比以前好了,但村里總覺得少了些生氣,少了那份鄰里間的熱鬧和溫暖。”王大爺的話語中透露出對農村現狀的無奈與對未來的期許。
和農戶們的深入交流讓實踐團隊的成員們深刻意識到,農村勞動力的流失不僅關乎經濟發展與家庭收入,更深刻地影響著家庭關系的維系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更堅定了他們調查、分析、總結的決心,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匯聚+提煉:數據海洋析規律,可視化呈現見真章】
7月11日起,團隊成員們步入了緊鑼密鼓的數據分析階段。他們匯聚了國家統計局的權威數據,也搜集了在外務工人員以及三區三縣留守居民的問卷反饋,運用可視化分析手段,將紛繁復雜的數據轉化為形象的圖表,只為揭示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深層次規律及其社會影響之謎。
7月26日至7月29日,依托于前期的細致調研與詳實數據分析,利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了深入的數據分析。首先從農村環境、城鎮環境和個人發展三個維度出發,選取了十二個具有代表性的影響因子,著手構建了農村勞動力流動影響因子模型。通過模型的直觀體現,我們識別出影響勞動力流動的關鍵因素,并探討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收官:智慧凝聚良緣結,新篇未來啟華章】
7月30日至8月2日調研團隊步入了收獲與總結的珍貴階段,在此期間他們對項目進行了全方位的審視與深度的思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團隊成員任學之在總結會上感慨道,“初入田野鄉間,面對錯綜復雜的調研任務,心中不免生出幾分迷茫與忐忑。但隨著調查的深入,不僅能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分析問題,更學會了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策略,這個過程讓我對專業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圖為團隊成員的復盤與討論
這場社會實踐不僅是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現狀的深入探索,更是對青年學子社會責任感與實踐能力的一次全面錘煉。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知行合一”的理念,為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的偉大事業注入了青春的力量。讓我們共同期待這群青年學子在未來能夠繼續以智慧與勇氣書寫更多關于鄉村振興與社會進步的美好篇章!
(作者:劉瑞卿、任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