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賦新韻,非遺綻芳華:西理工學子叩響漢中三藝的時光之門
當七月的風掠過秦巴山脈,西安理工大學國際工學院“承韻守正·三藝煥新”非遺實踐隊的6位青年,懷揣對文化根脈的敬畏,踏上了去往漢中的旅程。從洋縣的木偶戲臺到寧強的羌繡工坊,從南鄭的藤編車間到非遺展館的斑駁展柜,他們以青春為筆,在漢調桄桄的唱腔里、藤條的經緯間、羌繡的針腳中,探尋非遺守正創新的全新可能。
藤編:青藤繞指,編就鄉村振興詩行
陜西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的車間里,老藤的清香漫過時光。七十年代,匠人陳太坤背著藤筐走街串巷的身影,早已化作如今“藤材種植—手工編織—電商銷售”的完整鏈條,四代人的堅守,讓2600余農戶的生活與青藤緊緊相連。
實踐隊的青年們駐足于此,看老匠人指尖翻飛,粗藤變細篾,經緯間織就歲月的紋路。文創展區里,巨型藤編龍盤踞展臺,鱗爪間滿是磅礴氣勢;“馬上有風”祈愿扇輕搖,藤編的古樸與現代設計的靈動撞個滿懷。一根藤條,一頭連著深山的綠意,一頭系著鄉村的希望,青年們觸摸著藤編的紋理,也觸摸到了非遺與時代同頻的脈搏。
桄桄木偶:木杖流轉,喚醒百年戲魂
洋縣文化館的展廳里,時光仿佛慢了下來。漢調桄桄杖頭木偶靜立展臺,斑駁的漆面里藏著百年的故事。傳承人李師傅手持一米木杖,指尖輕捻,木偶便有了生命——眨眼時睫毛輕顫,捋須時指尖靈動,高亢的唱腔裹著秦腔的雄渾,又摻著陜南民歌的清麗,漫過展廳的角落,也漫進青年們的心里。
曾幾何時,這門“秦巴山下的藝術瑰寶”因傳人斷層陷入沉寂。直到非遺進校園的鈴聲響起,文旅融合的春風吹過,年輕的身影才重新出現在戲臺旁。“如今有了‘90后’‘00后’傳承團隊!”李師傅的話語里滿是欣慰。青年傳承者們守著傳統劇目,又提筆寫就新劇本,像2016年春晚華陰老腔與流行音樂的碰撞那般,讓古老的木偶戲,也能唱出當代人的心聲。實踐隊的青年們接過木杖,在一推一拉間,與百年戲魂輕輕對話。
羌繡:絲線穿梭,織就非遺出海路
寧強的羌繡基地里,彩線在指尖流轉。這門被稱作“云朵上的瑰寶”的技藝,正被青年們賦予新的意義。實踐隊的隊員們拿起繡針,試著將傳統羌繡紋樣拆解、重組,讓古老的圖騰在現代設計里煥發生機。
他們親手縫制伴手禮,羌繡的彩線里裹著秦嶺的風、漢水的韻,也裹著青年們的心意——這些承載著民族記憶的繡品,即將跨越山海,送到海外合作院校友人的手中。一根絲線,一頭連著羌寨的過往,一頭通向世界的舞臺,青年們用針腳編織的,不僅是精美的繡品,更是非遺走向國際的橋梁。
青春守正:與非遺共赴新程
從藤編車間的青藤,到木偶戲臺的木杖,再到羌繡基地的彩線,西理工的青年們用腳步丈量非遺的厚度,用行動續寫傳承的故事。他們在藤編工坊學破篾,在文化館學操控木偶,在羌繡基地學刺繡,每一次實踐,都是與傳統文化的深度相擁。
漢調桄桄的唱腔里,藏著陜南的鄉音;藤編的紋理中,凝著匠人的堅守;羌繡的針腳間,連著民族的記憶。當青春的力量遇見古老的非遺,守正便有了根基,創新便有了方向。這場跨越千年的守護,正因這群青年的參與,而愈發鮮活——非遺不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能走進生活、走向世界的鮮活生命,在新時代的時光里,繼續綻放屬于它的芳華。
來源|國際工學院“承韻守正·三藝煥新”非遺小隊
帶隊老師|趙婷婷、張小飛
排版|孫炯毅
編輯|朱奕博、孫炯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