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長安大學人文學院“上郡非遺傳薪火,普語銜綠助振興”暑期社會實踐隊于8月13日至18日走進陜西榆林,領悟紅色精神,見證非遺新生,感悟鄉村振興,學習生態治理。
尋訪紅色蹤跡,探憶崢嶸歲月
為感悟紅色精神,在歷史的回望中汲取力量,實踐隊成員走進鄧寶珊將軍紀念館,通過實地參觀、交流感悟等形式,近距離感受鄧寶珊將軍波瀾壯闊的一生與深厚的家國情懷。詳實的文字記載,逼真的實物展品,泛黃的歷史照片,無聲卻有力地勾勒出鄧寶珊將軍從青年投身革命到晚年心系家國的人生軌跡。成員們從鄧寶珊將軍的事跡中汲取奮進力量,對紅色革命精神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匠心傳承薪火,古韻煥化新生
歷史是非遺的載體,非遺是歷史的血脈。為傳承文化基因,繪就文化新章,實踐隊成員前往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陜西民歌博物館。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作為陜西首個以黃河為主題的綜合性展館,為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精神繪就了全新的藍圖。通過機械矩陣、文物、浮雕、VR體驗等多種展陳形式,隊員們與文物進行了一場跨時空的對話,沉浸式地體悟黃河歷史文化;陜西民歌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座以陜北文化、民間音樂于一體的專題博物館,隊員們聆聽了民歌演員唱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東方紅》等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民歌。透過這些熟悉的旋律,隊員們更真切地觸摸陜北民歌的肌理,感受黃土地文化背后蓬勃的生命力。
推普助力振興,田園編織新夢
為深度探尋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以青春之力賦能鄉土發展,實踐隊成員先后前往泥河溝棗園和拉素鎮討討灘村開展實踐活動。在村負責人的引導與講解下,隊員們漫步在“千年紅棗第一村”的佳縣泥河溝村,實地了解到該村依托獨特文化資源,通過盤活閑置窯洞資源,打造融合陜北傳統建筑特色與現代設計元素的高端民宿。在負責人的帶領下,實踐隊成員前往討討灘村的產業園“未來伙場”,實地參觀了“數字大田露天有機蔬菜種植示范”,與當地農戶交流農作物生長情況與基地發展模式。為進一步厚植鄉土情懷、推動知識落地,隊員們還主動參與農事勞作,在田間地頭的實踐中體驗農耕樂趣,并與村民交流普通話推廣情況。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角色轉變,使隊員們在知行合一中深刻領悟了鄉村振興的實踐邏輯與時代意義。
手執生態之筆,繪就綠水青山
為深度探尋黃河治理的實踐路徑,全面洞察黃河治理的進展與成效,實踐隊前往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陜西黃河博物館、毛烏素治沙造林基地,以珍稀動物保護、黃河治理、治沙等具體領域的實踐為調研依托,全面剖析生態環境治理的路徑選擇與實踐邏輯。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生態治理”專題展區以時間為軸、以案例為基,系統呈現了從古代“筑堤防洪”到現代“系統治理”的理念演進。在“黃河三角洲生態修復”互動展臺前,隊員們通過全息投影技術直觀看到了黃河入海口濕地從“鹽堿化”到“鳥類天堂”的蛻變過程。紅堿淖作為我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既是珍稀鳥類遺鷗的重要繁殖地,也是陜北地區生態安全的關鍵屏障。隊員們參觀保護區內的展板,系統了解紅堿淖的水文地貌、生物資源,對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的深度認知為理解生態文明治理的重要性打開了具象窗口。在講解員帶領下,隊員們走進毛烏素治沙造林基地展廳,系統了解毛烏素十年治沙史和基地創始人張應龍治沙的感人事跡,在實地參觀中,隊員們不僅直觀見證了治沙攻堅取得的突破性成效,更在滿目蔥蘢的實景中深切體悟到“久久為功”的治理智慧。
通過本次實踐,團隊成員深刻了解到在黨的領導下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更清晰認識到新時代青年肩負著的使命與擔當,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隊員們將帶著這份在鄉野間汲取的力量,以青年視角記錄鄉村變遷,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