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芳供圖:鄭涵洋
8月18日,華東政法大學基層中國“政通人和·百治興”調研隊伍一行十余人在政和縣相關負責人的陪同下,先后調研走訪了四平戲、億年龍鳥展示館和洞宮山景區。
上午在
楊源村英節廟內,古戲臺臺柱上的清代楹聯“三五人可做千軍萬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保存完好。據悉,該戲臺始建于北宋崇寧年間,現存大殿為清康熙元年重建,2001年列入省級文保單位。在這里,四平戲每年都會被登臺演出,其唱腔高昂粗獷、詼諧風趣,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成為了政和獨特的文化符號。縣政府工作人員介紹,縣政府每年會安排一定專項經費,用于戲班服裝更新、演出班子維護以及重組等必要開支。但目前全年固定演出數量不足,演員平均年齡基本超過50周歲,青年傳承力量嚴重不足。因此,如何使這一重要非遺文化在新時達煥發新機、讓年輕力量愿意擁抱四平戲成為政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課題。
之后,調研隊抵達
楊源鄉大溪村億年龍鳥展示館并與楊源鄉領導在展示館就“如何發展龍鳥旅游”主題展開現場座談會。
據悉,展館由小學改造而成,于今年5月28日正式開館,占地面積350平方米,設“鳳舞龍蟠、龍跡尋蹤、龍鳥傳奇、生命交響、龍鳥研學堂”五大主題展廳,核心展品為“奇異福建龍”與“政和八閩鳥”。據村書記介紹,八閩鳥化石由科研團隊歷時3年才完成化石挖掘與鑒定,過程充滿波折與不易。但展館現有經濟提振效力和宣傳力度明顯不足,問展陳方式仍以傳統圖文為主,互動體驗不足;缺乏年輕專業講解員,游客難以留下來。因此,龍鳥文旅資源面臨資源豐富性與人才引進不足之間的張力與矛盾。
下午調研隊登臨
洞宮山景區,景區面積40余平方公里,最高峰香爐峰海拔1459米,擁有36洞、49景、72峰,2002年被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14年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現為為國家5A級景區。但經調研發現,洞宮山也存在致命問題,即景區風景雖好,卻缺乏宣傳渠道、開發程度較低,留不住年輕人。
調研發現,政和非遺與自然資源豐富,但需以人才引育、數字賦能和交通優化為切入口,方能實現“資源”向“產業”轉化,為縣域文旅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