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大學子赴新疆開展社會實踐 助力棉花產業綠色發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新棉青鏈”社會實踐團赴新疆巴州庫爾勒地區,聚焦棉田農膜污染治理與棉稈資源化利用開展專題調研。團隊依托學校能源資源學科優勢,深入一線,探索農業綠色轉型路徑,為新疆棉花產業可持續發展貢獻青年智慧。
聚焦產業痛點明確實踐方向
7月31日,實踐團在庫爾勒市阿瓦提鄉合作社與當地種植戶座談,了解到當前棉田生產存在農膜殘留污染、棉稈資源利用率低兩大痛點。傳統PE農膜回收率僅40%,污染嚴重卻因成本低被廣泛使用;可回收農膜回收率80%,仍有殘留;PBAT全生物降解農膜環保但價格高,中小農戶難以承受。新疆每年產生棉稈超過2843萬噸,目前僅90%用于粉碎還田或焚燒,其余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存在浪費和環保隱患。這些實際問題為實踐團明確了調研方向。
深入一線調研分析農膜應用現狀
8月1日,實踐團走訪庫爾勒28團三塊棉田,實地考察三種農膜的應用效果:使用PE農膜的地塊殘膜多、纏繞根系;可回收農膜地塊殘膜量明顯減少,但回收需要額外人工成本;PBAT農膜自然降解,對土壤影響較小。8月2日,實踐團走訪當地勝農地膜廠、云泰生態產業地膜廠分析不同類型農膜的生產工藝與成本。就農膜“環保性能與使用成本平衡”,實踐團與企業技術人員通過深入交流提出具體建議:可嘗試“新料+再生料”混配生產降本,完善農膜回收補貼政策,構建“田間回收—工廠再生—重回田間”的循環體系。通過兩日的走訪,實踐團進行了現狀調研,建立了不同規模農戶的成本收益模型,提出差異化選擇方案:建議小農戶優先使用可回收農膜,中大農戶推廣使用PBAT農膜,兼顧生態效益與農戶經濟承受能力。
創新技術方案推動棉稈資源化利用
針對棉稈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實踐團系統梳理《新疆棉稈等生物質產量及利用現狀》,結合當地實際設計出《秸稈熱解氣碳聯產方案》,構建“棉稈—能源—農田”循環模式:棉稈經烘干粉碎后,通過熱解技術產生可燃氣體用于供熱或發電,剩余有機碳用于培育能源草;能源草經厭氧發酵產生沼氣,沼渣沼液作為肥料還田,實現資源高效循環。該方案相比傳統方式,可提升棉稈能源產出價值、減少碳排放、推動生物質資源高效利用。目前,實踐團已將方案提交給庫爾勒市政府、當地棉花企業及村鎮合作社并得到積極反饋。西域沃土農業有限公司在回復中表示該方案具有較強操作性,為秸稈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踐行能源報國書寫青春答卷
此次實踐完成了從理論研究到實地應用的轉化,團隊掌握了農膜利用與棉稈處理的現狀,形成了針對性解決方案。實踐團成員表示,通過調研深刻認識到,農業綠色發展需要科技賦能,更需要兼顧環保目標與生產實際。團隊成員會繼續將學術研究與產業需求相結合,為國家農業綠色轉型和能源結構優化貢獻青春力量。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